數字貨幣癲狂“IPO” “不是靠項目研發的努力,而是靠韭菜們的信心”
第二大數字貨幣以太幣,近三個月漲了20倍,半年內漲了50倍,三年內漲了上千倍。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劉晨光 高鑫 李源園
比特幣、以太幣等數字貨幣短時間內數十倍的收益率,吸引了無數炒家。圖為四川深山里的比特幣礦場。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6日《南方周末》)
第二大數字貨幣以太幣,近三個月漲了20倍,半年內漲了50倍,三年內漲了上千倍。
網絡虛擬空間里的數字貨幣ICO眾籌,相比股市中的IPO更自由,也更瘋狂。有人認為這是泡沫,有人認為這是未來。
無需IPO(首次公開發行)排隊,無需發審委過會,網絡虛擬空間里的數字加密貨幣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數字貨幣首次公開眾籌),相比股市中的IPO更自由,也更瘋狂。
無論你是誰,身在何處,只需復制一串代表“錢包地址”的代碼,將一定量的“原幣”(通常是比特幣或以太幣等數字貨幣)打給ICO項目的發起者,即可參與ICO眾籌——類似于股市上的“打新股”。若“打新”成功,你將持有相應數量的“代幣”——一種新的數字加密貨幣。你賭的是“代幣”會升值。
“代幣”升值與否,取決于ICO項目的應用前景。它將被應用于區塊鏈技術中,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網絡協議,它之于金融服務,如同TCP/IP之于互聯網。ICO發起者會發布一個技術白皮書,闡釋其技術上的創新與突破。而眾籌獲得的數字貨幣將投入到該技術的后續研發。
眼下,ICO市場可謂烈火烹油的“風口”。據新加坡市場研究公司Smith&Crown的數據,2017年年初到6月份,共有65個ICO項目融資5.22億美元。到了6月份,單筆ICO的融資紀錄兩度被刷新。6月13日,區塊鏈項目Bancor融資1.523億美元。而6月26日開始的EOS項目,在五天內融資1.85億美元。
對于項目開發者來說,這是筆巨大的財富。圈內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不少融資千萬美元級的項目,技術團隊不超過10人。
對于投資者來說,獎勵往往也是豐厚的。7月1日,EOS項目的首輪ICO結束,據權威的數字貨幣網站Coinmarketcap的數據,兩天后,EOS的代幣升值五倍;比EOS早6天的ICO項目Status的代幣SNT也升值了兩倍。
投資渠道匱乏的中國人迅速擁抱了新生事物。根據Coinmarketcap的統計,目前在火幣網、云幣網等幾個國內的交易平臺,以人民幣進行的以太幣交易量占其全球總量的18%左右。這還不包括中國投資者在境外所進行的交易。而據公開數據,此前七成以上的比特幣交易曾發生在中國。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是技術行內人。“代幣價值的高漲,不是靠項目研發的努力,而是靠韭菜們的信心”,這是“炒幣圈”的一句調侃,“韭菜”指的就是那些跟風的散戶投資者。
三年漲千倍的以太幣
以太坊的價值曲線,完美地詮釋了市場為何會對ICO如此癲狂。
最早的ICO發生在2013年7月,當時一個叫Mastercoin的項目(現更名為Omni),通過拓展比特幣的功能,募集到5000個比特幣。與今天的ICO相比,這樣的規模顯得微不足道。
第一個取得巨大成功并影響深遠的ICO,是以太坊。2014年7月,以太坊ICO推出,以太坊在其白皮書上給自己的定義是:下一代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平臺。
陳銘是以太坊全球核心研發者成員之一,他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以太坊是區塊鏈2.0版本,它與比特幣不同的是,前者不僅是將數據放在區塊鏈上,還能通過以太坊的核心標準“智能合約&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