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用頭顱撞響第一槍
這個共和國的開國少將和他的戰友們,難以想象這一夜將來竟如此神圣,神圣得百萬軍人將“八一”鑄在勛章上、擔在雙肩上、戴在軍帽上。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李夢林 陳雅柔
解放軍鮮紅的八一軍旗隨風飄揚。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6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時值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廣東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軍區政治部聯合組織開展“南粵星火路”采訪報道活動,南方周末“姚憶江工作室”派出記者,赴江西南昌、福建龍巖及廣東梅州、潮汕等地進行采訪,深入挖掘與建軍大業密切相關的歷史細節。從本期開始,我們將以全媒體的報道方式,揭示中國軍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再現中國人民解放軍90年轉型、變革的歷程。
1927年7月31日深夜。李逸民在等槍聲,不時把表掏出來看。這個共和國的開國少將和他的戰友們,難以想象這一夜將來竟如此神圣,神圣得百萬軍人將“八一”鑄在勛章上、擔在雙肩上、戴在軍帽上。
1949年3月,西柏坡。中原大地經過37年不曾停息的戰火,和平的曙光已隱約可見:解放軍轉入戰略決戰階段,這支曾數次瀕臨絕境的軍隊,在一步步成為這片大地的主角??蛇@支已建軍22年的部隊,仍然沒有一面統一的軍旗。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 在毛澤東等領袖們眼里,那隨風飄揚的,不單單是勝利的訊息,還是犧牲與奉獻,是那些拋頭顱的將士信守的主義和軍紀。
1927年8月1日,一面紅旗升起在南昌城頭。這獵獵軍旗,正是這支軍隊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根本。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旗應為紅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1949年3月13日,在西柏坡舉行的七屆二中全會上通過毛澤東起草的《關于軍旗的決議》。接下來的日子里,隨著勝利的號角,這面八一軍旗被插遍全中國。
起義:先延后,又提前
江西大旅社——南昌起義中共前敵委員會所在地,這所建于1923年的四層樓是當時南昌城內最高的建筑之一,在起義中代號“炮兵連”。
“我們在重新改造這個建筑,就是為了保存好建軍的歷史。”2017年6月14日,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館長王小玲說,收集起義軍的名錄,也是她和同事們最重要的工作。“目前統計到的有名有姓的南昌起義人員達1042人,比建軍80周年時所確定的858人增加了近200人。”
南方周末記者看到,紀念館一直在裝修中。在三樓辦公區,窗戶都是清一色內嵌“八一”二字的五角星半透明窗花,時刻提醒著觀者,這兒的歷史。
1927年7月30日,南昌。
起義箭在弦上,一個意外來客卻偏偏一再出手阻攔。
匆匆趕到南昌的中共中央五常委之一的張國燾,欲借中央和共產國際的名義阻止起義。前一天,他連發兩封急電,稱“暴動宜慎重”。此時,起義已由原定的7月28日延后到30日。
炮筒子脾氣的李立三,對倨傲的張國燾冷笑道,“一切都準備好了,哈哈!哪里還需要討論?”在前一天,李立三就已命陳賡動手,在出納科長沈壽楨的幫助下,收押行長,接管中國銀行南昌辦事處,繳獲七十萬紙鈔、十萬現洋。
面對張國燾欽差大臣式的口吻,前委書記周恩來氣憤的拍了桌子,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拍桌子。盡管與會人員都加以反對,但由于張國燾代表中共中央,會議不能形成多數決議。
7月31日,傳來消息,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第二天就將陪同汪精衛來南昌,國民黨已在九江清共。
紙,眼看就包不住火了。
最后,前委緊急會議決定:起義于8月1日凌晨4時舉行。
7月31日18時,周恩來和葉挺到24師教導大隊營房視察,“槍支是否擦干凈?手榴彈是否會用?”政治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李逸民回憶道。
隨后,周恩來做了詳細布置:“今晚我們要繳反革命部隊的槍,凡是碰到脖子上圍著白毛巾、右臂扎紅巾、電筒玻璃貼有紅十字的部隊,就是自己人,不準開槍。沒有這些標記的,碰到就打。”
7月31日傍晚,蹲了不到一周監獄的共產黨員陳光烈迎來了黨的營救。獄門一開,一個戴著墨鏡的國民黨軍法官進來說:“同志們,今晚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