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上海樓市出現新“打法”,70年內只租不售!
近日,上海規土局網站發布了2幅擬出讓地塊公告,地塊的土地用途都標注為“租賃住房”。“租賃住房”一詞首次出現在上海土地出讓要求中“土地用途”一欄,這也意味著上海租賃市場迎來新的格局。租賃住房能否成為日后發展的新方向?
近日,上海市規土局發布兩塊建設用地的出讓公告;公告要求,未來項目建成后,"只租不售",這種模式在上海的土地招拍掛中尚屬首次。
這次出讓的兩幅地塊,分別位于浦東新區張江南區和嘉定新城,土地面積分別為6.5萬平方米和2.85萬平方米,它們的出讓年限與普通商品房相同,都是70年。不過,出讓公告要求,競得人必須在出讓年限內,100%自持物業,這意味著競得人不能出售所建項目,只能出租。這是全國首次在出讓開始就表明全部面積為出租70年的土地出讓。公告對未來項目房屋套型、精裝修標準、租賃年限、配套建設等方面都有明確規定。
實際上,在近年來的土地出讓中,住宅用地已經普遍規定,要有一定的自持比例。不過在上海,自持比例達到100%還是首次出現,公告顯示,兩幅地塊的起價都不高,每平方米都不足6000元,這兩幅地將在8月2日進入現場競價。業內預計,最后的成交溢價率不會很高,而且不同于"廉租房""公租房"這樣的保障房,這次兩幅地塊上建成的項目,可能更接近"長租公寓"或"人才公寓"。
“只租不售” 租金不高于市場同類房源
公告顯示,兩地塊土地用途為租賃住房,所建物業嚴格按照“只租不售”模式管理,僅用于出租,不得出售。受讓人應在出讓年限內整體持有租賃住房物業并持續出租運營,有關房屋套型、功能及運營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
此外,兩地塊均不得建設公寓式辦公和酒店式公寓,且須精裝交付。兩宗地塊須至少提供1897套租賃住房。其中,嘉定新城地塊占地面積2.85萬平方米,規劃建筑面積7.13萬平方米,須提供租賃住房不低于671套。張江地塊占地面積6.5萬平方米,規劃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須提供租賃住房不低于1226套。
“土地供應模式已出現轉變。”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這兩宗地塊一開始就明確了租賃屬性,避免地價高溢價率對交易市場的影響。同時,對租賃房源將有非常明顯的補充作用,兩宗地合計9萬多平米,能夠提供平均單套60平米左右的租賃房源大約1600套,將明顯緩解區域租賃房源供應緊張。
根據目前公布的出讓預合同顯示,該項目應優先為園區內各類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居住配套服務,對園區重點科研單位、高校和重點企業引進的全球頂尖科學家、高級專家和領軍型人才等重點高端人群給予重點保障。
除了出租人群有限制以外,房屋租金也有明確規定:租金水平應不高于市場同類房源租金水平,租金價格可根據市場租金水平情況適時調整。
事實上,這次優先出讓的張江南區配套基地正是配合此前發布的《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稱,擬通過增加居住用地、新增住宅全部用作租賃住宅,以及提高研發、工業用地人才公寓、宿舍配套比例等,滿足科學城就業人口居住需求。
除了吸引人才外,從土地市場來講,自持70年對房企的資金和運營能力要求較高,也會有效降低溢價率,從而降低土地市場的熱度。
張大偉預計,未來一二線城市土地供應將越來越“限價化+居住化”,以北京為例,2017年成交的所有住宅用地全部限價或自住房化,這種情況下,從土地供應開始房屋全面回歸居住屬性。
租售并舉漸成趨勢
上海中原地產分析師盧文曦表示,租售并舉是趨勢,但需要控制好所在區域內的比例。如果新增可售住宅不多,會造成區域內供求緊張格局,不僅新房價格有上漲壓力,而且基于可售房少,二手房也會成為稀缺資源,同樣面臨上漲壓力。
在一線城市土地供應緊張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一、二線城市加大租賃市場的培育,增加房源來緩解供需矛盾。
根據“十三五規劃”相關工作部署,我國提出將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優化住房供需結構,更好地保障“居者有其屋”。
對于具備購房能力的城鎮居民,支持其通過住房市場購買商品住房;對于無能力購買住房的居民特別是非戶籍人口,支持其從市場上租房居??;對于難以承受房租、符合條件的困難家庭,政府予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
鑒于此,去年6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旨在規范住房租賃市場發展,促進我國住房市場由以售為主向租售并舉轉變。
其中,明確提出,改善租房市場有效供給,在支持和規范個人出租住房的同時,也將 “發展住房租賃企業”,提高租房房源的集中化、規?;?、標準化水平。
在此背景下,北京率先開啟了“限房價、競地價、競自持”土地出讓方式,并且由北京萬科率先競得了首個全部自持的住宅地塊。隨后,部分熱點的二線城市也效法北京的土地出讓方式。
盧文曦認為,此次上海是在出讓文件中直接規定必須持有,這個做法尚屬于首次,也表示了租賃住房將成為日后發展的新方向。
新聞多一點
住房租賃能否成為下一個風口
5月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住房租賃和銷售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提出鼓勵簽訂3年以上租賃合約;按月支付房租;合同中未約定租金調整次數和幅度的,出租人不得單方面提高租金等措施。
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對保護承租人利益、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大有裨益。在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帶動下,未來住房租賃市場有望迎來風口,獲得較快發展。
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表示,未來中國將有約2億人進入租房市場,到2030年,租賃人口將達2.7億人。但目前而言,我國住房租賃市場發育相對滯后。鏈家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住房租賃市場規模為1.1萬億元,房屋交易市場大約17萬億元,房屋租賃占交易市場比重僅有6%左右。這與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相比差距很大,美國的舊金山、紐約和日本東京租房人群都超過40%。
同時,目前住房租賃市場仍存在諸多錯配的問題,難以滿足消費者對居住產品升級換代的要求。供給結構較為單一,老公房、經濟適用房等中低端供給較多,很難滿足租房人群對高品質住房的需求。同時,在戶型需求、租期等方面,也存在諸多不匹配。
為此,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明確“到2020年,基本形成供應主體多元、經營服務規范、租賃關系穩定的住房租賃市場體系,基本形成?;?、促公平、可持續的公共租賃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市場規則明晰、政府監管有力、權益保障充分的住房租賃法規制度體系,推動實現城鎮居民住有所居的目標”。
正因看到住房租賃市場的廣闊前景,不少企業紛紛發展住房租賃業務。有關專家表示,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保障承租人權益非常重要,這也是住房租賃市場健康發展的第一步。此外,還需在公共配套服務上使承租人盡可能享受同等權益。否則,雖然房價居高不下,居民為解決子女上學、落戶等一系列問題,還是會想方設法購買房屋。
(來源:央視財經)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