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變局
?很多家長朋友都有這樣的體驗:七八月的炎炎夏日,擇校報名點排起長隊,家長們寧可多交錢,擠破頭,只要孩子能夠上一個好學校,一切都值得。
?很多家長朋友都有這樣的體驗:七八月的炎炎夏日,擇校報名點排起長隊,家長們寧可多交錢,擠破頭,只要孩子能夠上一個好學校,一切都值得。
盡管免試就近入學是國家規定的政策,但由于優質師資不均衡,擇校問題避無可避,優秀的城鎮學校面臨巨大的壓力,而鄉村學校卻處于無生源的狀態,城鄉教育差距越拉越大。
奇怪的是,在浙江省的嘉善縣,卻幾乎做到了"零擇校",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就近入學,擇?,F象基本得到遏止。而在2011年推行教師流動改革以前,嘉善縣也同樣面臨著嚴重的擇校難題。幾年間,這個小小的縣城,究竟是如何通過教師流動,幾乎做到了"零擇校"呢?嘉善的這場"擇校變局"是怎么發生的,遇上了什么困難,又是怎么解決的呢?
變革前,顧慮重重
2010年年底,,作為國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工作試點縣,嘉善縣開始著手在全縣范圍內推行教師流動的改革。
當時,嘉善縣加大了農村教育的投入,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極大改善,和城鎮學校相比已經不分上下,然而,在師資力量方面卻依然相差懸殊,尤其是在優質師資上,極不均衡。
嘉善縣教育局原局長包慶余說,師資不均衡,不是缺老師,而是缺好老師。
于是,如何發動城鎮學校的優秀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從而帶動農村學校師資水平的提高,促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成為改革設計者首要解決的問題。
為了實現流動,嘉善縣在制度建設上"剛性"、"柔性"相結合,要求教師高級職稱的評定必須有滿三年的農村工作經歷,同時又提高了流動到農村學校老師的待遇,可以說是"軟硬兼施"。
2011年5月,改革啟動。
然而史無前例,老師們特別是城鎮老師心中的疑慮和顧忌依舊存在,甚至有老師表示,自己恐懼教師流動。
作為嘉善縣公認的名校教師,第二實驗小學的吳國榮老師,是改革第一年第一批參與流動的教師之一。他說出了當年老師們的痛點:"我反復問校長,我還回得來嗎?"老師們都擔心,是不是得罪了領導,才會被找個借口"挪走"?這種"流動"是不是渺無歸期的"流放"?吳老師那時候剛剛懷孕的妻子堅決反對,甚至想動用關系取消任命。
不僅是老師們心存顧慮,學校方面也有很大的顧慮。因為吳老師不只是學校的數學老師,更是學校特色教育機器人項目的主抓手,他一走,這個拿過全國大獎的特色項目是不是也會就此擱淺?
學校也向教育局遞交過取消吳老師流動的申請,但沒有得到同意。吳老師思慮再三,決定接受流動,他說:"不能因為自己的一點點利益,阻礙了全縣的活動,不能成為這樣一個反面人物。"
吳國榮老師說服了家里人,來到了位于農村的姚莊小學開始了3年的流動。在他的帶動下,姚莊小學也發展起了學生機器人項目。
而第二實驗小學的機器人項目也并沒有像學校擔心的那樣,因為吳老師的暫離而擱置。
這一項目要延續,需要新的老師,當年剛來學校不久的王榮老師就被委以這一任務。在吳國榮老師的幫助下,不到半年,王榮老師就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他所帶領的機器人項目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甚至有了新的拓展。
第二實驗小學的校長金勤感慨,在教師流動中,優秀老師的離開,其實給了新老師更多的成長機會。
變革伊始,家長們高呼反對
按照教師流動政策的規定,流動是一一對應的。城鎮名師流動到農村學校,對于那里的孩子們而言自然是受益的。但農村學校的老師流動到城鎮學校,第一個喊"不"的絕對是心系孩子教育的家長們。
2012年,周悅女士兒子的班上新來的馬建偉老師,就是從農村學校大舜小學流動到第二實驗小學的。出于對馬老師教學水平的不信任,馬老師班上的學生家長聯名要求學校更換老師。
家長們的聯名要求并沒有得到校方的同意。
第二實驗小學的金勤校長解釋說,雖然可以理解家長的心情,但是這一要求會阻礙流動政策的推進,而更為重要的是,他認為家長們對于馬老師的認知,是出于世俗認識而作出的不理智的判斷。
得知家長們質疑的馬建偉老師感到不小的壓力,但也堅定了決心,他說:"我是代表著我們大舜小學出來的,代表著我們學校,還是要把我們這個班教好,還是要堅持下去。"
為了幫助馬老師適應新的教學環境,金校長和學校副書記每周都親自到馬老師班上聽課,并給出具體的授課指導。一個學期下來,他所帶領的班級成績不降反升,徹底打消了家長們的顧慮。
2015年,三年流動期結束的馬建偉老師通過競聘,留在了第二實驗小學繼續任教?;仡櫫鲃拥倪@三年,他表示自己的教學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實不僅是城鎮家長有質疑,在改革推行的過程中,對于城鎮老師引入的特長教育,農村的家長們在最開始也不能理解。吳國榮老師在姚莊小學創建機器人項目時,家長們都認為沒有必要浪費時間。但慢慢的,隨著這種特長培養卓有成效,家長的態度也從懷疑轉為支持。
兩年變革,農村學校煥發生機
在教師流動改革的影響下,俞匯小學和大云中心學校這兩個農村學校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俞匯小學的校長姚彩萍見證了學校由衰轉盛的全過程。原本位置偏遠,條件落后的俞匯小學留不住骨干教師,進而生源也越來越少,即使外聘教師也不能改變學校的現狀。
而隨著教師流動改革的啟動,學校的師資情況在逐漸好轉。姚校長又提出了專業特長類老師的流動,這一提議的落實讓有體育、科技等等特長的教師流入俞匯小學,學校由此開設了許多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形成了學校的特色教學。
優質教師資源的流入不僅充實了學校的師資力量,也讓學校原有的老師們有了對比、交流和競爭,教師素養迅速提升。2011至2012兩年間,俞匯小學各種市級獲獎無數。姚校長自豪地說,曾經有一年俞匯小學所獲得的獎數是整個嘉善縣在市里獲獎的三分之二。
在嘉善縣教師流動方案中,按照流動對象分別劃分為校級領導、學校中層干部、名師和普通教師四個群體。校級領導是教師流動的重點對象,政策鼓勵他們到農村或者薄弱學校任職。
大云中心學?,F任校長馬春娥本來在城鎮學校任副校長,頂著家里人的巨大壓力,她又重新回到鄉下任職?,F任副校長常廣永,則是從另一所更偏遠的農村學校流動過來的。學校5人的領導班子有4個都是從其它學校流動而來。
副校長常廣永說,就像一池子水,長時間不動,肯定影響個人的發展,動一動,總歸對個人發展是有幫助的。而在教師流動改革之前,作為一所偏遠的農村學校副校長,他很少有機會到別的學校任職。
新的領導班子為大云中心學校注入了新的活力。馬春娥說,這樣的組合是百花齊放,其它學校中優秀的干部,將他們學校原本的優良傳統結合到本校的實際當中,再加上不斷有優秀老師流動過來,原本薄弱的師資力量得以提升,并在書香育人特色教學方面有了突出成績。
2014年,學校被國家教育部和國家人社部兩個部委評為全國先進集體,轟動一時。據馬校長介紹,獲得這樣的榮譽是嘉善縣建國以來的頭一回。
嘉善縣教育局原局長包慶余說,農村薄弱學校更需要優秀的校長,優秀的骨干團隊,才能把這個學校變成優質學校。
現在,隨著學校實力的增強,在學生家長之間的口碑越來越好,原本擔心實施九年一貫制會流失小學畢業生的馬春娥校長,已經毫不擔心學生擇校的問題了。
變革深入,顧慮新生?
隨著教師流動改革的推進,不同于農村學校對變化的欣喜,城鎮學校顧慮猶存:對于優質城鎮小學而言,優秀教師的流出,是否是對學校的師資水平一種削弱呢?
縣教育局原局長包慶余表示,教師流動改革沒有削峰填谷,而是填谷增峰。
原來,就像第二實驗小學的機器人項目,離開了吳國榮老師的帶動,也會有王榮老師接過大旗繼續推行一樣,優秀教師的流失并不影響大局,而會讓崗位空出,給新老師以挑大梁的機會,從而激發他們的活力。
第二實驗小學的校長金勤發現,教師流動后,學校更是充滿了活力,不斷有老師占取,甚至創造新的高峰。他說:"流動跟水一樣,流動的水是活水,流不動的水,天長日久才會成為死水。對于流動,我現在已經毫無顧慮了。"
嘉善縣教育局現任局長朱利軍表示,通過這幾年的硬件改造和師資流動,一大批名師到農村中學去任教,鄉鎮初中教育質量,教育水平大大提高,鄉鎮老百姓都基本上選擇在自己家門口的學校就讀了。
2017年6月11日,嘉善縣召開了中小學縣管校聘改革試點工作大會,將教師的人事關系歸縣教育局統一管理,由學校聘任,由此推動教師流動的長效運行。嘉善縣縣委書記許晴表示,教師流動政策的推行任重道遠,他們將力求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比較好的高質量的教育。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