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劉軍:讓聯想回歸血性 全面變陣邁向智能服務
聯想在中國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是我們自己。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李源園 劉晨光
聯想集團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原標題《聯想中國“老人”“新帥”劉軍談聯想 “十年遠征成功,‘根據地’卻出了問題”》)
2017年7月2日,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宣布了聯想中國區的幾個重要人事變動消息。
其中,現任聯想個人電腦及智能設備業務集團(PCSD)安卓產品研發副總裁張華將加入聯想中國區,擔任消費業務總經理。此外,張坤生和戴煒這兩位老聯想人,也進入聯想中國區核心管理團隊。
這是劉軍2017年5月中旬回歸聯想后,在人事方面做出的第一次調整。
劉軍1969年出生于北京,清華大學畢業,一米八八的個頭。他于1993年進入聯想工作,2015年9月-2017年4月短暫離開聯想,一邊休息一邊做投資。2017年5月,劉軍回歸聯想,主政聯想中國區。
白道、黃道和紅道
我們這代人,總體上是比較幸運的。因為我們的上一代經歷了“文革”,少了一代半的人才,要不然我們很難有機會冒出來。
我是1988年進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那會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我比較幸運,是跑在最前面那一批。我在自動化系籃球隊當過球員,拿過四次學校的籃球聯賽冠軍。
1993年,我本科畢業后進入聯想,到今天就打過一份工。當時很多大學生的第一選擇是去外企,那時候清華學生進外企是有名額限制的,要通過外企服務公司才能進去。那時畢業下海的人很少,主要是一些膽大的,敢于去觸碰灰色領域的人。
所以當時社會上把大學畢業生分成三類,一是白道,二是黃道,三是紅道。白道是進公司,紅道是進體制內,黃道是下海創業。我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所以選了白道。
我加入聯想的時候,它在中關村已經小有名氣,跟四通齊名。非常幸運的是,我跟著聯想趕上了中國電子制造業蓬勃發展的歷史大潮,踩在了行業風口上,一進去就經歷了行業的黃金十年。
中國從1993年開始,基本就取消了PC行業的進口關稅,行業競爭很殘酷。但聯想和國內企業還是活下來了,因為中國公司總能想辦法找到各種性價比更好的零部件貨源。
剛進聯想的時候,我被分配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