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柵欄斑馬線”,車禍率真能下降?
普通人眼中司空見慣的斑馬線,在六旬副教授黃佶看來卻是一項危險的設計:從駕駛員視角出發,透視作用下的斑馬線會變成一個向前的大箭頭,無法起到“減速提醒”的作用。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莊徐英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 斑馬線暗含驚人缺陷,還是教授腦洞大開 有了“柵欄斑馬線”,車禍率真能下降?》)
普通人眼中司空見慣的斑馬線,在六旬副教授黃佶看來卻是一項危險的設計:從駕駛員視角出發,透視作用下的斑馬線會變成一個向前的大箭頭,無法起到“減速提醒”的作用。過去三十年,黃佶跟這一世界通行的國際慣例“杠上了”,并提出以垂直于司機行駛方向的“柵欄線”來取代斑馬線。
“從駕駛員的角度看,由于透視的原因,斑馬線變成了一個向前的大箭頭,暗示著加速。”華東師范大學廣告學副教授黃佶認為,有“人行橫道”概念的斑馬線,實際上會給交通安全帶來重大隱患。
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近3年來,全國在斑馬線上發生機動車與行人的交通事故1.4萬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機動車未按規定避讓行人導致的事故占總量的九成。
從1985年開始,在上海交通大學攻讀材料物理博士的黃佶對馬路上一道一道的斑馬線產生了興趣。彼時,他曾將一封建議書投到上海市交管部門,可除一位干部對此表示略有興趣外,再無任何的回音。
三十年過去,黃佶卻仍在堅守著自己年輕時的“奇思妙想”:在全世界通行近七十載,早已成為“國際慣例”的斑馬線,其圖案設計并不科學。
大膽假設:“斑馬線”變成“柵欄線”
黃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車輛撞擊行人時的速度,決定了行人在交通事故中的死亡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道路安全全球現狀報告2015》,一個成年人被車速低于每小時50公里的車輛撞擊時,死亡概率為20%,當車速為每小時80公里時,死亡概率則會提升到60%。
人行橫道線是否會對車輛起到“減速提醒”的作用,在黃佶眼中成為了人行橫道線的設置是否科學的判斷標準。“交通標志應該能顧及人類的過錯,這一點在設計交通標志時非常重要。”
黃佶認為,從最直觀的視覺角度和相關數據出發,當前國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