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社工招聘啟事引起的反思
購買服務的經費必須納入到財政預算之中,才有可能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戴志勇
2017年3月26日,安徽淮北,淮北師范大學青援社會工作協會的大學生志愿者在街頭表演行為藝術,呼吁關注“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
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必須變成一項持續而穩定的社會政策,購買服務的經費必須納入到財政預算之中,才有可能持續發展。
只有保證一線社工的收入,只有鼓勵社工扎根一線服務,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化與專業化。但按照當前的發展趨勢,只能是機構高層的“職業化”,他們收入高,卻不從事直接服務。
偶然見到一則社工招聘啟事,趁機說說對社工行業的一些看法。該招聘啟事內容詳見下圖。
看完之后有何感想?實說實話,這則社工招聘啟事并沒有太多特別之處,因為幾乎所有社工招聘啟事都是大同小異,可能早就習以為常。正因為大家覺得“理所當然”,所以拿來作為“典型案例”說一說。本文的討論并不具體針對誰,請不要對號入座。以下,我們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來分析一下這則“社工招聘啟事”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及其背后所隱含的問題,期望引發對社工行業的思考。
問題一:“一鍋端”式的購買方式
首先,從招聘啟事的崗位描述來看,涵蓋了家綜項目運營涉及的所有人員,包括中心主任、領域主管、一線社工、社工助理、行政人員及實習生等六大崗位。顯然,這是經歷新的招投標、新機構入駐、對原有服務項目“一鍋端”,需要更換全部的工作人員。因為工作人員隸屬于服務機構,機構又因項目而設崗位,項目投標失敗,只有更換人員。
這樣的購買服務操作模式危害性很大,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通過重新招投標將原來的服務項目“一鍋端”,并不利于社會服務的延續,前一周期累積的服務基礎因更換“東家”而喪失,新的機構入駐往往是“從頭再來”,前期的累積投入可能會被浪費。這造成服務項目的開展總是周而復始地“簡單重復”,難以深入,難以拓展,專業性也難呈現。
其二,這對服務對象造成一定的傷害,進而損害社會工作整體的專業形象。經過一個周期的項目執行,社區民眾對社工、對服務站點、對服務機構多少都是有接觸,并建立了一定的社會關系,但一紙招標通知下來,服務機構和社工立馬需要更換。從專業服務發展的視角來看,這無助于服務發展。例如,居民與社工的關系如何維系?原有的服務如何持續?常規性的服務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