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紅色引領綠色崛起

井岡山境內有100多處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居、遺址,2016年,通過正規培訓機構到井岡山學習的黨政干部就達29.26萬人次,這讓井岡山的貧困戶,又多了一條脫貧之路——從火爆的紅色培訓中獲得機會。

責任編輯:劉斌 助理編輯 溫翠玲

6月16日,參加紅色培訓的學員在做紅軍餐。(南方周末記者 錢昊平/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20日《南方周末》)

井岡山是“精準扶貧”啟動以來,全國592個國定貧困縣中第一個宣布脫貧“摘帽”的。2016年2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到井岡山考察時提出“井岡山要在脫貧攻堅中作示范、帶好頭”。1年后井岡山如期率先“摘帽”,適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

井岡山境內有100多處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居、遺址,2016年,通過正規培訓機構到井岡山學習的黨政干部就達29.26萬人次,這讓井岡山的貧困戶,又多了一條脫貧之路——從火爆的紅色培訓中獲得機會。

2017年6月15日早上8點,井岡山市副市長蘭勝華已在下鄉的路上,他要陪同貴州六盤水市黨政代表團學習考察井岡山的脫貧經驗。

蘭勝華分管扶貧工作,自今年2月26日井岡山宣布脫貧以來,他便開始應接不暇,已有兩百多個黨政代表團正式通過井岡山市“兩辦”聯系前往考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發組織的考察則有四五百批。

井岡山是一個縣級市,隸屬于江西吉安,是國家啟動“精準扶貧”戰略以來,592個國定貧困縣中第一個脫貧“摘帽”縣。國家制定的脫貧標準是貧困發生率低于2%(西部地區為3%),根據第三方評估及國務院扶貧辦的核定,井岡山的貧困發生率已從2014年的13.8%降至今年初的1.6%。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農村地區革命根據地,井岡山在這輪精準扶貧中率先脫貧具有特殊深意。2016年2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到井岡山考察時提出“井岡山要在脫貧攻堅中作示范、帶好頭”,一年后井岡山發揮革命老區的榜樣作用,如期率先脫貧“摘帽”。同時,2017年也恰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

假貧困踢出去,真貧困“保起來”

其實,這次脫貧是井岡山的第二次“摘帽”。

地處湘贛交界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史上就是山瘠民貧之地,其行政建制可以追溯到1950年成立的井岡山特別區。1981年,井岡山縣成立后就是國家級貧困縣,1994年,已改為縣級市的井岡山宣布脫貧,那次也是“率先”。

不過,隨著2000年與寧岡縣合并,井岡山又開始“返貧”。由于寧岡在合并前是貧困縣,合并后新的井岡山市經過努力,又戴回了“帽子”。

如今在井岡山1297.5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居住著16.8萬人口,2016年全市財政收入7.39億,仍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率位居江西中等偏上。“精準扶貧”啟動時,全市的貧困率是13.8%,106個行政村中有35個是省定貧困村,其中就包括“紅軍村”壩上。

壩上地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茅坪,位于毛澤東曾居住和辦公的八角樓往東6公里處。村里80%家庭都走出過紅軍,包括袁文才、李筱甫等人,袁文才原是井岡山地區武裝首領,后成為紅軍高級指揮員,他的副手李筱甫被收編后當了紅四軍軍需處處長。

連綿的青山腳下,生活著壩上村的163戶636人,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有36戶,貧困人口92人,經過3年精準扶貧,尚有2戶3人沒有脫貧。

在壩上村能感受到,一個老區在戰火熄滅多年之后為強化“紅色印記”所作的努力。每天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村廣播室都會循環播放5首紅歌,6月16日11點左右,村莊上空飄起了紅歌《映山紅》的歌聲,接著又播了《十送紅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八角樓的燈光》《紅軍阿哥你不要走》。

沿著蜿蜒小路進村,一塊刻有“李筱甫送白馬”的紀念碑邊,住著已經脫貧的肖富民一家。64歲的他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婚后,他和老伴、女兒共同生活,2013年女兒被診斷患有尿毒癥之后,日子一落千丈,欠債數萬元。

“快走投無路時,趕上了精準扶貧。”肖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