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腳下,“噬人”的地下兵城

五百年前的寧夏明長城。

責任編輯:楊嘉敏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20日《南方周末》)

洞外的韃靼人披著雪花,久等未見動靜,他們扯起喉嚨喊了半天,山塬寂寥,回應他們的,是山頂飄出的炊煙——那是明軍在“吃”掉敵人后在生火做飯。這不是今天林林總總戲說歷史劇虛構出來的場景,這是五百年前發生在寧夏明長城腳下的尋常一幕。吊詭的是,當時的邊民卻能化干戈為玉帛。

“兵者,詭道也。”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地道戰》,講的是華北平原的游擊隊員利用神秘地道,把日本鬼子打得抱頭亂竄,傷亡慘重。寧夏的明代藏兵洞,與地道比起來更出神入化。

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水洞溝的藏兵洞,是國內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軍事防御體系之一。作為明長城和紅山堡的輔助軍事堡壘,這些功能完備、設施詭秘的地下兵城,曾在防御韃靼人、瓦剌人(明時分屬蒙古東西部族)的襲擾中,起到穩定西北邊境的重要作用。

在長城防御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至今只有靈武水洞溝遺址。(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前不久,我來到水洞溝采風。這里地處黃河東岸,東靠鹽池縣,南接同心縣、吳忠市,西濱黃河與永寧縣相望,北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明代時,因與北方游牧民族在地理上的“親密接觸”,水洞溝的軍事戰略位置顯而易見。

水洞溝旁有清水河,在靈武市的西端匯入黃河。(李貴平/圖)

陷阱密布  步步驚心

放眼望去,谷深峽陡,群峰對峙。雖經風沙持續不斷的侵蝕,但那些能傲然矗立、經年不倒的土林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土林之上,隱約可見一段雜草叢生的明長城遺跡。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曠野寂寥,茅草搖曳,站在長城遺址上,思緒越過歲月的風塵,那金戈鐵馬的殺伐聲仍聲聲在耳。眼前,長年的雨水把明長城沖出一條條溝壑,溝壑倒塌后形成了一道道缺口,它們以令人窒息的蒼涼闡述一種殘缺之美。

長城腳下開闊地帶曾經是野戰廝殺之地。(李貴平/圖)

藏兵洞和水洞溝之間,有一段4公里長的峽谷。峽谷盡頭,就是曾令敵軍聞風喪膽的軍事城堡紅山堡。

水洞溝峽谷,據說當年要深邃得多。(李貴平/圖)

靈武紅山堡,因位于紅山地區而得名。史書記載,古時在夕陽的照射下,這里的連綿山巒一片鮮紅,故名“紅山”。紅山堡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總制陜西軍務戶部尚書秦纮主持修筑,距今五百多年。

秦纮(1426年-1505年),字世纓,山東單縣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韃靼、瓦剌鐵騎侵入花馬池,在孔霸溝大敗明軍,直抵平涼,西北震動。明孝宗起任76歲高齡的秦纮為戶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制三邊軍務。秦纮以固原為中心,修筑三邊城堡14000余所,垣垛6000多里,使西北邊務大為整飭?!睹魇贰?/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