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友:我住一樓半

弘一大師把人的生活分為三層。第一層住的人就是物質生活,名牌、精品、豪宅、飛機、珠寶等等;住在第二層的人,物質生活是生存的基礎必要,但是他不會太迷戀,他要有精神生活。像我這種人可能是住在一樓半的,所以做一點所謂文化、藝術。

責任編輯:朱曉佳

2014年,吳清友(左)與藝術家蔡國強在蔡國強作品《九級浪》布展現場。(南方周末記者 王寅/圖)

弘一大師把人的生活分為三層。第一層住的人就是物質生活,名牌、精品、豪宅、飛機、珠寶等等;住在第二層的人,物質生活是生存的基礎必要,但是他不會太迷戀,他要有精神生活。

像我這種人可能是住在一樓半的,所以做一點所謂文化、藝術。

——吳清友

2015年11月29日蘇州誠品店開幕之前,在網絡上預募會員時,設計了三個問題,前兩個分別是:你為自己未來的書所起的書名是什么?你在書中希望人們記住的經典金句是什么?數萬名讀者踴躍參加。

在臺北行旅寬敞的空間里,吳清友以極其欣賞的口吻讀起這些來稿中的精華,讀者Vennisa的書名是《以我欣賞的方式度年華》,“就算沒有掌聲,我依然自我欣賞。”讀者顧小月的書名是《一杯茶,一本書,就是一段人生》,她的注解是“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讀者灰灰的書名是《一棵開花的書》,金句是“永遠有愛,永遠有信念,永遠堅定”。讀者葉燕妮的書名《波瀾不驚,原來我是那縷陽光》,金句是“你笑,全世界都笑,你哭,只有你一個人在哭”。

“將來這些創作都會在我們書店的某一些地方出現,誠品談的是集體創作,還有你的參與,你不光是我的客人、消費者,我們更希望你來參與,你有你的記憶在里面。”吳清友這樣說道。

誠品這樣做并不是第一次,誠品24小時書店的概念就是集體創作出來的,讓所有的讀者參與,把讀者所有的想法納入誠品的經營理念,是吳清友一以貫之的做法。

誠品虧損十五年并最終大獲成功的商業經驗使得吳清友成為商界傳奇,也讓誠品成為臺灣地區的文化地標。

吳清友在蘇州誠品的開幕式上朗讀了齊邦媛的一段文字,從中不難看出他的追求和理想:“我希望中國的讀書人,無論你讀什么,能夠早日養成自己的興趣,一生內心有些倚靠,日久產生沉穩的判斷力,這么大的國家,這么多的人,這么復雜,環環相扣的歷史,再也不要用激情決定國家及個人的命運,最重要的盼望培養寬容、卑憫的胸懷。”

2017年7月18日,吳清友因病去世,享年68歲。一年多前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他曾說,自己在三十多歲創辦誠品書店,亦與對生死的思考有關。

老和尚不做計劃,他知道明天未必存在

南方周末:在蘇州開設誠品的初衷是什么?

吳清友:我認為文化的本質是不外乎善、愛、美,我認為這是永恒的,當然有的時候我們都期待,文化其實是既永恒又要不斷創新,它永遠兼具這兩種特質。我的第二個觀點是文化的終極關懷應該就是人,因為人是有靈性的,用佛家的說法比較容易談,人類基本上有兩種活動,一種是所謂顯性的外部活動,如工作、旅行、用餐、唱歌等,還有一種就是所謂隱性的內在心靈活動,內在心靈活動無邊無際,有無限種的可能,絕大部分的文化活動幾乎跟人的內在心靈息息相關的。這對我們而言,我認為文化的終極關懷就是人,人還被號稱為萬物之靈。所以假使透過文化的這種波動,能夠把人的靈性激發出來,當然就回到我剛剛講的善、愛、美。

眾生其實也都離開不了日常生活,你的日常生活就是有的時候我們講生命里有悲歡離合,生活里有喜怒哀樂,對誠品而言,我認為每個生命在每個不同的階段,會有某種機緣,會觸及到他想對存在、對生命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