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店的消逝,僅是一種悲劇式的必然
如果我們還看重(舊)書店對一個城市的名片效應、社會效應、文化效應等一系列非經濟效應的話,“悲劇”或許可以改寫。
責任編輯:溫翠玲
2017年4月23日,讀者在寧夏銀川的一家書店里讀書。
實體書店是不是必然消亡,這個問題顯然我無法回答。但在半年的時間里,我身邊已經有兩家書店“倒下”了,一家是我的大學旁邊頗有些文藝范的書店,另一家就是我昨天慕名而去卻發現大門緊閉、略顯破敗的百草園書店——它被稱作這座城市“最后的舊書店”。據本地媒體稱,這家書店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危機。
書店的老板李先生今年已經84歲了。老人在耄耋之年經營一家人文氣息大過盈利意圖的舊書店,純憑“以書會友&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