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不是“有錢任性”
藝術瑰寶代代相傳,文化與歷史的聲音從未消亡,也不會消亡。
責任編輯:吳悠
2017年6月16日,“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出的70余件展品分為肖像畫、歷史畫及風俗畫三大主題,其中包含荷蘭著名畫家倫勃朗的11幅畫作。
天才畫家倫勃朗·范·萊茵(1606—1669)代表了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巔峰,被譽為“文明的先知”。300多年后,“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穿越時空來到了中國,于2017年6月——9月在國家博物館開展,參展的74幅作品全部出自荷蘭藝術家倫勃朗及其學生之手。
倫勃朗的作品寬闊有力,生動深刻,他擅長肖像畫,尤其愛好自畫像,他采用的構圖光影甚至在攝影行業被稱作是“倫勃朗光”,可細膩柔和得將人的面部表情神韻表現到極致。
著名畫家梵高曾對倫勃朗的《猶太新娘》注視良久后感嘆道:“我只要啃著硬面包在這幅畫的前面坐上兩個星期,那么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同樣為他癡迷的還有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托馬斯·S·卡普蘭夫婦,他們以倫勃朗的出生地命名設立萊頓基金,廣泛在世界各地搜尋收藏倫勃朗流派的作品——本次畫展作品皆為萊頓收藏所屬。
私人收藏之“前世今生”
卡普蘭的收藏之旅源于少年時對倫勃朗的濃厚興趣,老辣的投資眼光為他積累了大量資本,兼備藝術鑒賞能力的他還曾把拍賣所得作品《瑞貝卡和伊莉莎在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