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所驚魂

隨著針對互聯網金融的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到來,眾多P2P平臺仍將面臨著生死考驗。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7年7月20日,陸金所經歷了一場贖回風波。(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27日《南方周末》)

近日,一則傳聞竟引發了陸金所的贖回大潮。雖然風波兩日即告平息,但隨著針對互聯網金融的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到來,眾多P2P平臺仍將面臨著生死考驗。

2017年7月20日,市場傳言,陸金所被上海監管部門點名整治,并提醒用戶退出陸金所平臺投資。隨后陸金所發布緊急公告回應,稱“目前經營管理一切正常,投資者合法權益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南方周末記者致電上海金融辦,相關負責人也稱未收到有關訊息。

然而這并未打消市場的憂慮。此后兩日,陸金所經歷了一場“過山車”式的贖回大潮,平臺內的債權轉讓標的數量在幾個小時內倍增,又于一天后迅速回落。陸金所是國內規模第一的P2P金融平臺。

一位行業資深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P2P平臺上的債權轉讓業務主要是為了增加平臺項目的流動性,幫助債權人能夠提前回籠資金,平臺也能借此增加交易量、降低流動性風險。

被傳聞引爆的恐慌情緒其實早就在蓄積中。2017年7月6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于對互聯網平臺與各類交易場所合作從事違法違規業務開展清理整頓的通知》(簡稱64號文),要求違規互聯網平臺必須在2017年7月15日前,停止與各類交易場所合作開展涉嫌突破政策紅線的違法違規業務的增量。

這也意味著近年來流行的“P2P+金交所”合作模式被判了“死刑”。

在歷經貸款限額、銀行資金存管屬地化、叫停金交所合作模式等多項監管措施后,當前P2P的大部分存量業務都已被叫停。十天前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更是著重強調了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

在嚴厲的監管政策下,P2P還有多少生存空間?

P2P還是金交所?

這可能是陸金所這家互聯網金融“獨角獸”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

據《華夏時報》統計,7月20日網傳陸金所被點名后,當晚8點左右,債權轉讓標的大概為300多頁,而到了晚上11時,債權轉讓超過900頁,意味著將近9000余債權人都選擇賣出標的。其中,定期轉讓欄目更是出現多筆百萬級別的轉讓項目??只徘榫w下,一些投資者不計代價地轉讓手中的資產,甚至以高于原始項目收益率的利率轉讓手中債權,試圖盡快變現。

據財新網統計,待到次日上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