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從何而來
中國的理財產品差不多是從2003年開始發展起來的。當時,我們做的全都是外幣的結構性產品,目的也是豐富金融工具。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趙志敏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27日《南方周末》)
? 編者按
2017年7月13-16日,2017財富管理傳媒促進計劃在昆山杜克大學舉辦首次公益培訓班。該計劃由南方周末發起,諾亞財富和以諾教育提供專業支持。來自監管層、財富管理業界以及傳媒界的專家學者對財富管理領域傳媒工作者進行了培訓。南方周末精選部分授課內容,以饗讀者。
中國的理財產品差不多是從2003年開始發展起來的。當時,我們做的全都是外幣的結構性產品,目的也是豐富金融工具。
2004年、2005年的時候,光大銀行首先推出了人民幣理財產品,打破了市場的限制。我們把銀行間市場的債券、高信用等級的債券,包裝成產品賣給投資人,這個創新還是非常有歷史意義的。當時整個市場都是賣外幣理財產品。
這個產品出來以后,結算是用人民幣,做的是境內銀行市場,所以奠定了以后整個理財市場的發展方向,重心全部轉移到人民幣的固定收益理財市場。
最開始,銀行理財產品是保本保最低收益,后來發展到不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