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灣區的“魔力”
舊金山灣區的精神底色,首先是冒險精神。這是有傳統的,從最初的淘金熱、西部大開發,到今天的創業,無不體現了這一點。這里的人們似乎骨子里就有一種不安分,對未知、新事物躍躍欲試。
責任編輯:聶寒非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舊金山灣區正在取代華爾街,成為最能吸引雄心勃勃求職者的天堂。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27日《南方周末》)
舊金山灣區的精神底色,首先是冒險精神。這是有傳統的,從最初的淘金熱、西部大開發,到今天的創業,無不體現了這一點。這里的人們似乎骨子里就有一種不安分,對未知、新事物躍躍欲試。
在世界三大灣區(紐約、東京、舊金山)經濟樣本中,舊金山灣區無疑是個性鮮明的。說它年輕,其實可以追溯百年;說它悠久,卻是新科技革命的寵兒。在經歷了時代變遷、世事更迭之后,當其他灣區經濟圈呈現疲態,或陷入瓶頸,它依然有一股魔力,吸引著全世界的人才趨之若鶩。
背后,它自有一套“保鮮”之道。
透視舊金山灣區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第四大灣區提供有益的借鑒。
跨世紀的布局
無論是奧克蘭借集裝箱運輸契機脫穎而出,還是圣何塞為成為科技引擎而進行土地兼并,抑或舊金山審時度勢實現自身的完美轉型,都需要決策者敏銳地把握時代脈搏,并且具有開闊豁達的大局意識。
舊金山灣區位于美國加州北部,覆蓋9個縣100多個城鎮,面積近1.8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超過700萬。其中,3個中心城市最為著名:舊金山、奧克蘭、圣何塞。它們呈鼎足之勢,憑借各自優勢,共同支撐起一個灣區經濟的奇跡。
說起來,這三座城市的發展道路很不相同,起步甚至相差百年,其間不乏明爭暗斗,如今卻和諧共生,相互提攜,不失為一段“佳話”。
最早“發達”的是舊金山,以一種“暴發戶”的姿勢橫空出世。
1848年1月,舊金山以北約50英里處的一個鋸木廠發現了黃金,就此掀起一場有史以來最為瘋狂的淘金熱。幾乎是一夜之間,原本寂寥的舊金山港擠滿了帆船,山坡上滿眼臨時搭建的帳篷,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此登陸,開啟一夕致富的夢想。短短數年,舊金山便從一個只有500人的破爛漁村,搖身一變成為當時美國密西西比河以西最大的城市,人口猛增至15萬。
大批淘金者的到來,不僅生猛地將舊金山推入工業化的軌道,還迅速推進了當地的商貿繁榮。當時灣區所需物資幾乎全部來自海上,舊金山扼守海灣入口,占盡地利。許多百年老店至今仍在:制作牛仔褲的Levi Strauss、Ghirardelli巧克力店、FOLGER咖啡、富國銀行、加州銀行……
至1880年代,舊金山已是太平洋沿岸地區最大的金融貿易中心。
淘金熱同樣也改變了另一座城市的命運——與舊金山一灣之隔的奧克蘭。它是淘金客的另一個集散地,接收的多是來自美國東部的投機客。因為背靠腹地,奧克蘭走了一條不同于舊金山的發展之路——修建鐵路。1860年代末,它成為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在西海岸的終點站。
鐵路網的延伸將奧克蘭融入西部大開發的滾滾洪流。在工業化大背景下,它不斷發展造船業、汽車和飛機制造業,到20世紀中葉,已是一座典型的“港口工業城市”。
這么說來,奧克蘭也算是發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