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會講故事的美酒” ——茅臺見證“帝國格調”新變化
意大利是葡萄酒的故鄉。
“古希臘人把意大利稱為‘埃娜特利亞’(葡萄酒之國)。對我們而言,紅酒不僅意味著健康,也是帝國的格調。”36歲的茹薩卡是來自羅馬城的一名調酒師。
他喜歡嘗試把不同風格的酒品調和在一起,甚至會添加一些酸棗等果汁,以打造“豐富奇妙的味覺層次”。千百年來,帝國的“格調”體現在味蕾之上,并不斷在戰爭與和平中流轉、融合,而最新一輪的“口味”大融合則始于當下。
“紅與白”的品味交融
金獎百年,香飄世界。2015年10月16日晚,茅臺酒正式走進意大利歷史名城米蘭,旋即在當地掀起一股濃郁的中國風。
“用茅臺酒調制雞尾酒,無疑是愉快而又昂貴的嘗試。”茹薩卡如此描述。而他尤為陶醉開啟酒塞的瞬間,“(茅臺酒)既有糧食的樸實,又有水果的芳香,調制出來的雞尾酒樸實、粗獷、花香濃郁,總之很酷。”
與中國人追求白酒的甘醇大相徑庭,西方人愛好“調酒”,并逐漸將此升華到社會生活層面的傳統。美國文化批評學者保羅·福塞爾在《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一書中曾如是解釋,“雞尾酒會是最容易顯示一個人社會地位的地方,倘若一位中年人,要了一杯白葡萄酒,其實就已經表明他是社會的上層或者中上層人士。”
“據我所知,茅臺酒是中國的國酒、民族酒和外交酒,而在中國喝酒不僅是一門技術,一種文化,還被視作是彰顯做人做事態度的一種方式。”茹薩卡深諳復雜多元的中國酒道,甚至對李白等千古“酒仙”耳熟能詳。
古羅馬文化中也有一位“酒神”——巴克斯,專司釀酒與耕種。與代表理性正統的“太陽神”阿波羅恰恰相反,巴克斯總是以狂歡放縱的面貌出現。由此,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兩種理論,它們分別代表著人類精神的兩個層面:理智、秩序、道德,以及與之對立的感性、狂放、自由不羈。
自文藝復興以來,意大利知識界對酒的批判與反思不斷加深。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中,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將帝國的衰落,歸咎于羅馬人飲酒宴樂、奢靡無度等道德水平沒落的行為。
不過,一些歐美考古學者近年來卻發現,古羅馬人特別是貴族階層的身體內普遍存在鉛中毒現象。他們推測說,這或許與古羅馬人的生活習慣相關,只有貴族家庭才能架設鉛管引水入室,還用鉛罐鉛杯盛酒終日作樂。
“國酒茅臺,喝出健康來”,茅臺酒成功進入意大利打的正是健康牌。早在2003年,國內權威醫學刊物《中華醫學雜志》刊文稱,茅臺酒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其主要功效是“一清四抗”,不僅可以清除體內多余的自由基,還能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和抗衰老。
古絲綢之路的西端,正是古羅馬,《史記》、《漢書》和《后漢書》等皆稱之為“大秦”。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再現沿線往昔繁華,東西方世界的“味蕾”又一次交融,茅臺酒已成為當地社交流行方式之一,并融入到當地健康的飲食習慣之中。
“味蕾”塑造新世界?
“我們也有烈性發酵白酒,格拉帕酒(Grappa)越來越受歡迎,它由葡萄皮、肉、梗、子等渣料作為原料蒸餾冷凝而成。”茹薩卡介紹說。
以往,格拉帕酒只被少數農民所暢飲,用以消除耕作后的疲勞、抵御嚴寒,或用于麻醉、消毒。直到上世紀80年代,它才逐漸成為一種頗為流行的餐后酒。不過,格拉帕酒的歷史則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有意大利歷史學者甚至猜測,“格拉帕酒”的釀制技藝或許來自東方世界。
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商品、技術與文化不斷交融著,連權傾一時的凱撒都是“東方迷”,他一度身著絲綢衣裳,掀起西方世界一股絲綢流行風尚,而來自東方世界的烈酒更是進入過古羅馬貴族圈。
這只是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的浪花,風尚過后,古羅馬人依舊酷愛葡萄酒。羅馬人和羅馬軍團走到哪里,葡萄苗就種植到哪里,葡萄酒就傳播到哪里。
對現代世界飲食“格調”的塑造,正是各個帝國對外征服的“烙印”之一:西班牙帝國開創了對可可(巧克力)的喜好,法蘭西帝國讓世界愛上咖啡,大英帝國則塑造了現代世界對茶的嗜好,而美利堅帝國正推動著可口可樂的流行風。
迄今,通過研究各地區對葡萄酒的喜好程度,國際關系史學者就可從容勾勒出古羅馬帝國的“中心—外援”版圖:在昔日羅馬帝國的核心疆土上,也就是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盧森堡等國,當地人大多還保留著用餐時適量飲用葡萄酒的習慣,而古羅馬帝國疆界之外的北歐人則更愛喝啤酒。
世界上消費啤酒最多的地區曾被古羅馬視為“野蠻國家”,尤其是德國、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捷克、不列顛以及愛爾蘭。這意味著,早在公元500年前后,歐洲的飲酒習慣分布圖已可見證權力的分配格局。
歷史不乏偶然性,卻也曾出現一股力量悄然打破固有的權力格局與“酒局”。公元4世紀末,一場全球性的氣候劇變導致食物短缺、災荒不斷,一些草原游牧民族迫于生存壓力,開始沿著古絲綢之路大規模擴張。
在古羅馬人的話語體系中,無論是溫哥特人、阿蘭人、汪達爾人、蘇維匯人,還是戈比德人、紐里人以及巴斯塔尼人,他們都被統稱“蠻族”。不久,“上帝之鞭”匈奴人登場,在首領阿提拉的帶領下,他們侵掠巴爾干半島長達15年之久。
借助執著而沖動的東方烈酒的勁道,“上帝之鞭”所滑落之處一片血雨腥風。不過,這場浩劫也止于美酒,羅馬城至今流傳著一個傳說:阿提拉死于霍諾里阿公主的“美酒”。
“當阿提拉喝酒時,公主便將羽毛輕輕地在他的酒面上掠一下。而我們知道,阿提拉以及他的那些草原兄弟,都是些嗜酒如命的人。這樣,阿提拉便在抱著骷髏頭酒具,在一次一次的飲酒中,最后慢性中毒而亡。”按照歷史作品《最后一個匈奴》的說法,阿提拉死于鴆酒。
美酒與美人是誘惑,更是橫亙在英雄脖頸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過,進入現代世界后,政治與暗殺、酒色與陰謀漸行漸遠,美酒只是情感、社交與健康的催化劑。
“現在,在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能夠看到、買到茅臺酒,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茅臺融入更多意大利人的生活。”作為茅臺酒在意大利的經銷商之一,盧卡認為這是“一瓶會講故事的酒”,它的故事則來自東西方歷史與文化交融的深處。
茅臺雞尾酒受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