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閨人漸識” 京東“互聯網+”扶貧新模式的黑蜂樣本

在這片流著蜜的黑土地上,他們卻一度“捧著金碗在討飯”。

“(黑蜂養殖)合作社就是我的第二個家。”61歲的李洪慶是黑龍江饒河縣山里鄉二林子村人。2017年7月11日,李洪慶一邊搖動著蜜桶,眼看著金黃色的蜜緩緩地流進塑料桶,一邊開始眉飛色舞地講述其脫貧故事。

正值而立之年,李洪慶患上重癥股骨頭壞死,連走路都要依賴一根隨手拈來的樺樹杖,一家老小的生活也陷入困頓,只能依賴養蜂艱難度日。最初,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術指導,李洪慶“差點把蜜蜂養沒了”。2011年,李洪慶加入當地黑蜂養殖合作社后形勢有所改觀。

2017年7月15日,黑龍江省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豐鎮河南村,村長陳彥波妻子用勺子舀起剛搖的蜂蜜。他們放蜂地距離村子60華里,這里手機沒有信號。

不過,產量的增加并不意味著收入同步增長。李洪慶老人又惆悵起來,“這么好的蜂蜜還是賣不出去,蜂蜜販子更是拼命地壓價,直到把蜂蜜放到京東網上出售,我們的日子才真正好起來。”

“信息孤島”

椴樹開花,晴空萬里,正是搖蜜的好時節。

“每群(箱)蜂可以產蜜50公斤,按照現在的市場價可以賣到1500元左右。”李洪慶喜上眉梢,卻說不出任何感謝的話語,只是堅持要送京東集團的工作人員一瓶蜂蜜。

李洪慶所在的饒河縣是聞名全國的貧困縣,而農村則是扶貧攻堅工作的主戰場。當前,農業生產已是最貼近消費者基本需求的大市場,但卻是市場化程度較低的生產部門。

2017年7月15日,黑龍江省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威河村村民李洪慶2011年開始養蜂,他因為股骨頭壞死,是當地貧困戶。

通常來說,中國區域性貧困現象的成因大致可歸納為三類原因,發展資源缺失、競爭意識不強與市場對接失當。

2016年春天,京東集團與饒河縣正式結成脫貧幫扶對象。通過多次調研,京東發現當地貧困主因是“市場對接失當”,而有效破解貧困地區發展的“信息鴻溝”與“孤島效應”,正是京東等電商巨頭參與扶貧的優勢。

國際上,率先提出“信息減貧”概念的是1984年12月由國際電信聯盟提出的《美特蘭報告》。此后,各國對由互聯網發展引發的“數字鴻溝”問題更加關注。

“利用電子商務可以通過較少的交易成本實現個體效用最大化,看似分散的人、財、物積聚速率與規模受限問題,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提高交易主體靈活性的同時,也有助于廠商積聚客戶信息實現規模效益。”京東集團黨委書記龍寶正表示。

作為全國最大的自營電商企業,京東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李洪慶正是京東扶貧項目的受益者之一。來自饒河縣西豐鎮河南村的農民林華已成功脫貧,僅靠養蜂一項就能增加10萬元的年收入。起初,其子寧可出去務工也不愿養蜂,如今也已加入到養蜂隊伍;2000年,饒河鎮人李寶山從一家石油公司下崗后,為解決兩個孩子的讀書生活花銷,夫妻長年在外務工勉強維持生計,直到加入養蜂合作社,生活才開始好轉。京東集團通過進一步調研發現,農村中較為年輕的人員大多外出務工,而留守者大多年邁體弱,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不高,電商人才更是匱乏。因此,如何將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居住相對分散、性格保守的蜂農們聚合在一起,便成為了脫貧的關鍵。

“農村是熟人社會,這有利于電商扶貧,通過鼓勵宣傳先行者的脫貧事跡,有利于成功模式的復制和致富知識的擴散,從而降低農村電商扶貧的難度。”北純新合東北黑蜂養殖合作社社長李大海常年奔波于蜂農之間。

2017年7月15日,黑龍江省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威河村村民李洪慶養的東北黑蜂。

這家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主要負責蜂蜜等產品的集中收購和存儲,并提供穩定的收購價,以解除蜂農的后顧之憂。同時,合作社也是蜂農之間的互助組織。

2017年7月13日,西豐鎮河南村農民紀長利拄著拐杖從一座舊茅草房中走來,他的妻子則躺在炕上養病。62歲的紀長利也是合作社的成員。

“他不會用手機,更不會上網,侍弄蜜蜂的技術也不高。”村長陳彥波說,紀長利的二十多箱蜜蜂由合作社成員幫忙代養。

通過有效地統籌社會幫扶資源,京東扶貧構建起“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社會幫扶網絡。

“無商不富,無業不強”,類似的宣傳標語遍及饒河城鄉。六年多來,北純公司打造的“北大荒”牌東北黑蜂蜂蜜,已隨京東遍布全國的高效物流網絡走進千家萬戶。

“擺脫貧困最重要的意義并不是經濟上脫貧,而是幫助貧困戶擺脫市場意識和發展思路上的貧困。”北大荒黑蜂公司負責人侯樹建認為,以京東集團為代表的電商扶貧實質是“智慧扶貧”。

李洪慶現在養蜂年收入可以達到兩三萬塊錢。

借助京東集團的優質平臺和扶貧政策,北純公司已開始調整自身的發展定位:從蜂蜜逐漸擴展到有機農產品加工及健康食品領域,產品種類也從黑蜂蜜豐富到各類有機雜糧、綠色保健品。

走出“深閨”人漸識

黑蜂蜜已有百年歷史,這桶“黑金”被挖出卻不過三兩年。

據當地邊疆史地專家考證,早在1918年,旅俄漢民鄒兆云泅渡烏蘇里江,攜15桶蜜蜂進入饒河境內。地處中俄邊境,饒河縣內森林面積占全境的75%,相對閉鎖的環境成為黑蜂物種與外地隔離的天然屏障。

“豐富的天然蜜粉源植物,在獨特優越的封閉自然環境里,讓東北黑蜂世代繁衍。”全國政協委員、饒河縣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付剛說。

經過自然選擇,以及韓行舟教授等幾代“蜂人”的潛心馴化培育,東北黑蜂在業內一舉成名,它們具有采集力強耐寒性強、抗病和抗逆性強、遺傳性能穩定、繁殖擴群能力強等特征,幾乎集中了世界四大蜂種的所有優良性狀。

1978年,在饒河飼養的黑蜂正式定名為“東北黑蜂”。1985年與1988年,來自全國的蜂業專家組對東北黑蜂進行兩次鑒定,認定東北黑蜂是一種不同于其它西方蜜蜂的蜂種。1997年,黑龍江省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國務院批準建立。

“饒河自然環境良好,遠離各種污染,遠離城市,這讓饒河黑蜂蜂蜜能夠避免有害重金屬、添加劑的污染。”北大荒黑蜂公司銷售負責人申志佺介紹說,東北黑蜂能在零下40℃的條件下安然過冬,抗病蟲害、抗嚴寒能力強,這也避免了飼養過程中殺蟲劑、抗生素的過度使用。

由于缺乏對接市場的能力,東北黑蜂蜜曾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

7月中上旬,正是椴樹花開的時節,蜜蜂飛來飛去,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也格外忙碌,不僅要對通往森林的各條要道嚴防死守,禁止非保護區蜂群入境,還要同蜂農們一道生活在大森林中。

“與其它自然保護區相比,我們保護的對象很特殊,是空中飛翔的昆蟲。”付剛說,蜂王空中交尾后婚飛直徑達20公里,人力難以控制,一旦發生“串種”、“雜化”,后果不堪設想,“東北黑蜂這個物種可能就此消失,蜂農也將遭受很大的經濟損失。”

望著一只只滿腹蜂蜜的“精靈”滑翔而來,準確地降落在巢門上,饒河縣西豐鎮河南村村長陳彥波笑了起來。

谷雨過后,陳彥波夫婦就進入保護區放蜂,但全年就短短7月是集中采蜜期。偶爾,他們也會回到遠在六十多華里的村落中,但多數時間要生活在森林中。這里沒有電力,沒有手機信號,時有野獸出沒。

“野豬怕蜜蜂蟄不敢靠前,最討厭的是‘熊瞎子’,專偷蜂蜜還損壞蜂群。”陳彥波也曾深受其害,“養蜂是個風險活兒。”

陳彥波是名地道的東北莊稼漢,不善言辭。他的記憶中,2007年和2011年,饒河地區的椴樹蜜、草花蜜均絕產,蜂農損失慘重;2012年,保護區又遭遇罕見高溫、干旱和蟲災,甚至一些有毒蜜粉源植物也開花流蜜,這導致蜂群群勢嚴重下降。

養蜂風險高,基本靠天吃飯。然而,為東北黑蜂“保種”,蜂農不能出境(保護區)追花奪蜜。

“為了保護黑蜂保種和蜂農從事生產的積極性,合作社給蜂農上了各種保險。”北純新合東北黑蜂養殖合作社社長李大海說,每群(箱)蜂只要繳納保險費30元,一旦發生歉收就可得到1000元的賠付,防治病蟲害所用的中草藥也在賠付之列。

豐收年景,蜂農亦有惆悵。

“僅靠饒河和黑龍江一縣一省,根本無法消費那么多蜂蜜及其產品。那些年,蜂蜜價格被小販子們壓得很低,甚至根本就賣不出去。”北大荒黑蜂公司銷售負責人申志佺記得,直到國家電商扶貧政策大規模實施,這一狀況才得到改善。

市場化中讓“漁生魚”

京東來了。

2017年7月15日,黑龍江省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勝利農場的東北黑蜂蜂蜜的加工廠,工人在生產線上生產瓶裝黑蜂蜂蜜。

2016年1月,京東集團與國務院扶貧辦簽署《電商精準扶貧戰略合作協議》,正式提出產業扶貧、用工扶貧、創業扶貧和金融扶貧四大策略。

“京東與國務院扶貧辦合作,就是要做到精準扶貧,把扶貧效益和價值最大化。”京東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強調。

早在2015年初,劉強東就提出京東農村電商發展的“3F戰略”,即工業品進農村戰略(Factory to Country)、農村金融戰略(Finance to Country)和生鮮電商戰略(Farm to Table),致力于解決農民買好東西難、借款貸款難、賺錢難的“農村三難”問題。

“作為電商領域的一只領頭雁,京東集團對于‘互聯網+精準扶貧’模式的創新實踐非常值得借鑒。”全國政協委員、饒河縣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付剛認為,互聯網技術與貧困地區資源的有效對接,是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當前,饒河地區年產蜂產品兩千余噸,產品涵蓋蜜、漿、膠、粉四大系列六十余個品種,產值上億元,在國內外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這為東北黑蜂產業的發展和扶貧工作奠定了基礎。

與饒河相毗鄰的撫遠、同江等亦是著名的貧困縣。近年來,京東利用“互聯網+精準扶貧”的產業鏈優勢,通過自營、特色館、特產店、眾籌等多種模式,把兩地豐富的野生魚類資源推向全國市場,尤其鱘鰉魚和大馬哈魚成為京東平臺的暢銷品。

饒河黑蜂蜜的成功,只是京東助力產業扶貧的“東北樣本”。

在西南地區,京東與四川省蒼溪縣結成幫扶對子,設立“京東蒼溪特產館”,使蒼溪獼猴桃一夜成為水果界的“網紅”;在大西北,京東與青海省海西州簽署電商扶貧戰略合作協議,為茶卡羊等農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一舉成為北上廣深市場的緊俏貨;在華北,京東與河北武邑山區的貧困村共同推出“扶貧跑步雞”。

“跑步雞”已進入千家萬戶的餐桌。2016年“雙十一”前夕,通過“手機京東”的一場直播,劉強東親自下廚制作出一份“東哥大盤雞”,引發社會各界對扶貧工作的進一步支持和關注。據說,“京東跑步雞”正是劉強東想出來的扶貧金點子,也是京東金融推出的“京農貸”標桿扶貧業務之一。

“通過豐富的技術和市場培訓,京東‘互聯網+’精準扶貧模式旨在有效提高貧困農戶謀生能力。”京東集團黨委書記龍寶正介紹說,2016年以來,在國務院扶貧辦多次指導下,京東探索出產業、創業、用工、金融四大扶貧措施,與各省、市、縣扶貧辦積極對接,派遣數十名中層干部在貧困縣區掛職,先后安排近千名采銷人員到三百多個貧困縣考察對接,積極推進農產品網上銷售。

京東扶貧遍地開花結果。迄今,京東已開設扶貧特產館109個,與832個貧困縣6003個商家開展合作,上線食品、生鮮、服裝、家居等扶貧產品累計283萬種,扶持1000多家地方龍頭企業,帶動28個重點產業。

有評論認為,與現有一些電商扶貧的做法不同,京東“互聯網+”精準扶貧戰略,不僅僅是對國家既有扶貧路徑的有效補充,還在企業和市場層面構建了全新的精準扶貧平臺和渠道,形成政府、市場、社會互促共進、協同發力的大扶貧格局。

圖說 61歲的李洪慶是黑龍江饒河縣山里鄉二林子村人。2017年7月11日,李洪慶一邊搖動著蜜桶,眼看著金黃色的蜜緩緩地流進塑料桶,開始眉飛色舞地講述其脫貧故事。

2017年7月15日,黑龍江省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豐鎮河南村,村長陳彥波妻子用勺子舀起剛搖的蜂蜜。他們放蜂地距離村子60華里,這里手機沒有信號。

2017年7月15日,黑龍江省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勝利農場的東北黑蜂蜂蜜的加工廠,工人在生產線上生產瓶裝黑蜂蜂蜜。

掃描二維碼,感受東北黑蜂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