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法實施,如何杜絕“江湖術士” 運城:“土郎中”轉正,爭議十三年
民間中醫尷尬的身份問題,在中醫藥法正式實施之后,有望全面改善。
責任編輯:何海寧
湖北恩施的一位民間醫生在為病人抓中藥。早在1990年代,山西運城就開始給民間中醫頒證。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3日《南方周末》)
沒有醫學專業背景,醫術靠家傳口授,沒有現代診療手段,看病靠祖傳秘方,甚至經常被認為是“江湖騙子”。民間中醫尷尬的身份問題,在中醫藥法正式實施之后,有望全面改善。
地方已有試點,山西運城最早。然而破局13年,問題仍待解。如何鑒別“中醫高手”和“江湖騙子”,如何按中醫體系嚴加管理,仍是擺在國家與地方面前的難點。
張澤民走來,身上有淡淡的中藥味道。診室只有二十來平米,沒有血壓計、聽診器和檢查床,中藥柜占了一半地方。二十多面錦旗、匾額圍滿了這個小屋子,都是患者送的。“這四十多年,我看過的病人超過六千人。”
這位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陽王鎮的中醫,今年已62歲,從沒在醫學院校接受過專業學習,是不折不扣的“土郎中”。
2017年7月25日上午,鄰村一位母親帶著女兒來診所,說女兒月子里總覺得有一股風氣往身子里鉆。張澤民開了些調理陰陽的中藥,“氣血穩定了,陰陽增強就快了,病自然好了”。
像張澤民這樣獲得地方性行醫許可證的“土郎中”,目前運城有535名。
2017年7月1日,中醫藥法正式實施,其中規定: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人員,由至少2名中醫醫師推薦,經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進行執業注冊后,便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這正是這部立法歷時33年的法律引人矚目之處:備受爭議的民間中醫,可通過“一技之長”的考核通道,獲得行醫資格。
“這個條款的出臺,可能和運城試點有關。”運城市原衛生局(即目前的衛計委,同下)副局長田康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運城是全國最早為民間中醫“松綁”的城市。
“運城沒有治不了的病”
41度的天似火燒,診所卻連電扇都沒開?;颊咔逡簧拈L衫長褲——怕風、怕寒,這是“產后風”患者的共性。
上午11點,送走最后一個病人,張澤民進屋吹了會空調。提起自己攻克的疑難雜癥,他總離不開“調理陰陽”。
“這是祖傳秘方的核心思想。”張澤民解釋。張家祖上以治婦科病為生,曾當過明朝吏部醫官,傳到張澤民,已是第19代。12歲,他就能熟背中醫經典《湯頭歌》;15歲就隨父親看診。祖傳秘方沒有書面記載,全靠父親口傳心授。一個方子摩挲百十遍,直到30歲才漸覺入了門。
這正是民間中醫的普遍寫照:沒有現代醫學的專業背景,沒有經過全國通行的醫師執業考試,憑著祖傳醫術和經驗摸索行醫,與現代醫學背道而馳。
“你聽過好萊塢明星產后抑郁的新聞嗎?其實就是‘產后風’。”兒子張醫說。2010年,他從江西中醫藥大學畢業,考上了研究生卻最終放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