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茶馬古道上的“活化石”
橫斷山脈深處,茶馬古道路上,藏著一座明代古城。
責任編輯:楊嘉敏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3日《南方周末》)
橫斷山脈深處,茶馬古道路上,藏著一座明代古城,城中現存21個明代院落、146個清代院落以及500余民國院落,是中國西南一處鮮為人知的古院落群,諸如“四合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院落,在這里是尋常見。
鳥瞰劍川金華古城。劍川古城始于元代至正末年(公元1341—1370年),已有650多年歷史,歷經滄桑,古貌依舊,古民居建筑的保留量占全城民居總數的90%以上。
“四合五天井”為大理白族民居中一種常見的樣式。與“三坊一照壁”不同點在于去掉了正房面對的照壁,而代之以三間下房的一坊,圍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同時在下房兩側增加兩個漏角小天井,故名為四合五天井。
徐霞客借宿處
大明崇禎十二年(1639)二月,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由麗江經鶴慶,于二月十四日上午來到劍川古城。早春云貴高原的風還帶著寒意,邁過清冽的護城河,走過伽藍橋,徐霞客把行李寄放在北門街楊貢生家中(府、州、縣秀才中成績優異升入國子監者,稱為貢生)。北門街是劍川古城的商業街,往來不絕的商賈從馬背上卸下一提提普洱茶,衣衫襤褸的鹽工在街邊歇腳打尖,茶、鹽之利,馬幫不歇氣的腳步,轉來了這個茶馬古道小城的繁華。
2017年初春,我循著徐霞客的足跡來到劍川古城北門街,三百多年來,這條街的名字并未曾改變。叩響北門街27號的木門,楊德綬大爺把我領進后院,這便是當年徐霞客住過的楊家大院!大院修建于明萬歷十年(1582),兩層五間樓,重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連格子門、梅花形木窗都是明代原作。楊德綬是楊貢生后人,他說,楊家大院本來還有門樓與臨街的商鋪,1949年劍川城中突發火災,門樓與商鋪均在大火中被毀,楊家人在原址蓋上磚瓦房,里面的五間樓一直留了下來。
說起徐霞客,楊德綬打開了話匣子,他指著堂屋的楹聯說:“‘高樓著五間曾聞漆條弊身朱衣點額 故里傳二事鄉譽宏祖訪友紹仁謝師’”,這里的‘宏祖訪友’,便是徐霞客拜會楊貢生的故事了,在楊貢生介紹下,他游歷了金華山、滿賢林等名勝”。五間樓堂屋公用,閣樓供奉祖先靈位,其他四間分給了四家人,楊德綬堅信,他住的那間便是徐霞客曾經借宿過的,他的床頭有兩本翻得破破爛爛的《徐霞客游記》,這是他平生最得意的談資。
溫馨的古城人家。劍川歷史上登科及第有公名者500多人,白族人家的對聯都是自己書寫。
劍川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護區東南部,歷來是滇西北重要門戶。史料記載,劍川曾在唐朝、宋朝、明朝時建過三座城池,分別位于甸南上下登、甸南西湖村以及縣城中的柳龍沖。柳龍沖背靠金華山,前臨劍湖,左臨永豐河,風水極佳,《陽宅十書》說,“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夸池謂之朱雀,后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也。”劍川古城從建城之初,便按照中國傳統的街巷閭里布局,并在四周修筑城墻,這項龐大的工程直到明崇禎十六年(1643)方才竣工。伴隨著城池的修建,城中院落也次第出現,早期院落大多是官宦人家的宅第,何可及故居便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處。
何可及故居隱藏在西門街一條狹窄的巷道中,我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