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080522—080528)
很多人認為記者的任務是忠實采訪,其實那些悲傷的現場也給他們帶來了難以言說的創傷。面對災難,受到傷害的人要平復傷痛,而那些目睹了災難現場的人,也應該成為被祈禱與祝福的人。
責任編輯:陳敏 史哲 蔡軍劍
◆回應“汶川九歌”特刊
(5月22日大地震現場報告)
看罷《汶川九歌》,記起1999年時任《南方周末》記者的遲宇宙,在采訪完煙臺海難后向報社要求:“短時間內請不要再派我去采訪災難,我無法再面對死亡”。
在過去的時間里,包括進入災區的記者,有太多人在承受這場災難,成千上萬的照片、視頻,以及數不清的文字噴涌而出,我知道其實很多記者是一邊嚎啕大哭,一邊記下了他們所見到的那些塊肉余生。
我們得到的悲傷是經過傳遞的,我現在看到的《汶川九歌》,不知道累積了多少個悲傷的瞬間,回閃了多少慘絕人寰的場景?
很多人認為記者的任務是忠實采訪,其實那些悲傷的現場也給他們帶來了難以言說的創傷。面對災難,受到傷害的人要平復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