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法國大革命”

多伊爾給法國大革命的定位是:法國大革命更像是對可能發生的事情的警示,而不是對必然到來的事情的藥方。

責任編輯:劉小磊

1793年1月21日,國民議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國王路易十六。(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10日《南方周末》)

多伊爾給法國大革命的定位是:法國大革命更像是對可能發生的事情的警示,而不是對必然到來的事情的藥方。

近三十年前,在紀念法國大革命二百周年之際,一種被稱為“修正主義”的對法國大革命新的理解與解釋,在西方學術界占據了主導地位,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就是弗朗索瓦·富勒的《思考法國大革命》(北京三聯,2005)。我現在推薦的《法國大革命》,是英國人威廉·多伊爾寫的,2017年3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屬于“牛津通識讀本”中的一本,所以篇幅很小,通俗易懂;不但關于法國大革命的前前后后都做了詳細記述,特別是人物關系與時間地點,很細致,很具體,而且幾乎完全吸收了關于法國大革命的所謂“修正主義”的新觀念。

我用兩天時間讀完了全書,做了詳細的讀書筆記,收益很大,特別是對照富勒的書,感受到重新認識法國大革命,在某種意義上,等于在重新思考1796年巴貝夫密謀領導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共產主義革命”的嘗試,還有1871年的巴黎公社,一直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因為所謂的法國大革命的“修正主義”史學觀的一個核心觀念,就是把法國大革命所開創的“民主文化”(由此而有了以后的一系列概念史研究)與革命者實際上的行動方式區分開來,分別加以論述,然后再讓讀者自己去思考觀念與行為之間的關系。

當然,有人會說,法國大革命是一個整體,要么否定,要么接受;接受就是接受大革命的一切,包括血腥與恐怖在內,因為暴力與恐怖,就是大革命的集體力量的體現,不如此,也就無所謂大革命。而對于那些想從整體上否定法國大革命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