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前,他們是如何考上中國社科院的
我參加的另一場論文答辯,使我至今想起來都感覺心情復雜。我自己也感到我的提問像連珠炮,一個接一個,有些咄咄逼人。
責任編輯:劉小磊
報考者幾乎沒有一個問題回答完全、圓滿,往往囁嚅一陣,最后還是說不知道。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1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公開招考科研人員工作紀事》)
我參加的另一場論文答辯,使我至今想起來都感覺心情復雜。我自己也感到我的提問像連珠炮,一個接一個,有些咄咄逼人。
自1977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被批準組建,1978年夏歷史研究所宣布恢復處室建制,本所業務工作重新走上了正軌。這時,所里面臨研究人才短缺的問題。十年動亂,人事編制、人才培養都基本凍結。只在1968年分配來幾名大學生,但他們除留下一人外,其余的很快都走了。直到1976年,又分配來四五名工農兵學員。而在從1966年以來十有余年,自然減員和因解決夫婦兩地分居問題而調走的人員,又不在少數。這就出現幾近一代人的缺口和中青年研究人員(即調走者年齡層人員)的一些缺口。以小見大,歷史研究所如此,整個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界并無二致。這是缺人才的一面。
另一方面,社會上又積累了一批愿意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在知識青年中,在臨時工中,在他們供職但不甚滿意的工作單位中,都有這樣的人才。打倒“四人幫”后,他們已經可以通過考大學、考研究生的途徑改變命運,但年齡和文化程度不適合參加此兩考者仍需要另辟通道吸納他們。1979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為廣開才路,擬在全國公開招考研究人員,以充實本院和地方社會科學院的科研隊伍,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批準,當即登報公示,留下準備應考的時間,于是有1980年組織進行招考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的活動。這是適合需要、大得人心的。招聘改為招考,促進競爭性、透明性、公平性,是合理的進步的改變。
報考還比較踴躍。報考研究員、副研究員者602人,報考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員者3757人。年齡沒有苛刻規定,可見目的只在于得人??荚嚪椒ㄓ卸?/p>
考正、副研究員要提交論文,進行答辯;考助理研究員和研究實習員者參加筆試。我不了解筆試情況,出題、監考、閱卷等工作我都不沾邊。我只參加過幾場明清史系統的論文答辯會,體會到招考的美好作用,能出珠玉于木櫝,拔英豪于眾人,使才俊之士不致埋沒。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愿為此道奮斗且有此藝能者,莫若使他們自呈其身,招考自然是達到目的的適當方法。隔若干年舉行一次是有益的。
據我所知,取錄而可稱為史學人才的,頗有其人。
袁行云先生,1928年生,江蘇武進人,報考時已年過半百。因長期在新聞、出版、教育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