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沒有私有財產保護?
正如杜正勝先生所說,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只不過是個象征符號,并不是真正的所有者。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彭羽菡
北京西城區,郭沫若故居。郭沫若故居在西城區前海西沿18號,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園,后成為恭親王府的草料場和馬廄。恭親王的后代把王府和花園賣給輔仁大學,把此處賣給達仁堂樂家藥鋪作宅園。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于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1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中國古代的私有財產保護》)
西周貴族之間的土地交易、轉讓并不需要經過周王,而是只需要根據封建習慣法由當事人自行處置,這也就意味著這些土地并不是“王有”,而是貴族的私有土地。正如杜正勝先生所說,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只不過是個象征符號,并不是真正的所有者。
很多人有這樣一種印象,認為英國自古以來有“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良好私權保護制度,而中國自古以來則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紅樓夢》中皇帝隨便對賈府進行抄家,而著名的“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也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用以嘲諷中國古代缺乏私產保護。
清與宋的財產權狀況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和珅本人的身份,他是清朝皇帝的奴才,滿洲社會特別重視主奴關系,和珅本人就是清朝皇帝的財產,抄家當然沒什么好說的。至于《紅樓夢》的賈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