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精準扶貧建設小康家園
在距離廣州二百多公里的清遠市英德市西牛鎮西部,有一個名叫樹山村的革命老區。曾經的這里交通閉塞,低矮的泥磚房散布在狹長的山溝里,村民用不上自來水,一下雨便污水橫流。
就是這樣一個讓扶貧干部都感到頭疼的貧困村,如今卻大變了模樣。一排排嶄新的復式別墅掩映在幾百畝的苗圃示范基地中。村子不僅用上了自來水,還通了寬帶。因貧困外出打工的人回到了家鄉,靠苗木種植生活達到了小康。
樹山村羅屋新貌全景圖。
改變的背后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碧桂園作為中國最大的城鎮化住宅開發商,除了產業報國之外,更是孜孜不倦地投身扶貧公益事業。
山村巨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0年,楊國強捐資2億元參與廣東扶貧濟困項目。此外,他還成立了廣東省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并親自選定了樹山村作為碧桂園“綠色產業扶貧”的第一個點。結合樹山村的特點,碧桂園在此實施苗圃產業加住房改造、飲水、道路、電網、通訊的“一帶五”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在改善民生和發展生產兩方面并舉。
項目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采用“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模式,在當地建立了苗圃示范基地,為村民提供免費的苗木種植培訓,又成立了苗木合作社,購進種苗按照市場價提供給村民,但會先期為他們墊付50%-90%的費用。栽種出來的達標苗木先由碧桂園內銷,再逐漸幫農戶適應市場,農戶掙錢之后再償還碧桂園墊付的種苗錢。
2011年初,碧桂園購進了第一批苗木。第一批共有167戶村民“吃了螃蟹”。李洋東就是其中的一戶。他1997年起就在外打工,存的錢不夠建房子?;卮宸N了幾年苗木,不僅掙了四十多萬元,還在鎮上買了商品房。
李洋東的成功是樹山村改造的一個縮影。短短幾年,樹山村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村里綠樹成蔭,種植苗木二十多種,種植面積達四百多畝。截至去年年底,苗木合作社銷售額約2000萬,村民獲利約1000萬,戶均增收約6萬元,年收入超過10萬的有5戶。
“是碧桂園幫助了我。”李洋東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他表示要讓親戚朋友都來參加苗木種植,讓更多村民在碧桂園的幫助下過上美好的生活。
在此基礎上,廣東省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又為樹山村的每家每戶建檔立卡,對仍未脫貧的青少年進行勵志助學、精準到戶、責任到人,做到真正的“滴灌式”扶貧。
造福兩廣:綠色產業,脫貧致富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廣東省對口幫扶省,有四百多萬貧困人口,扶貧任務十分艱巨。碧桂園經過在廣西細致的調研摸底和對村民需求的了解,又結合了廣西政府在樹山村考察后的建議,決定把“綠色產業扶貧”模式引入廣西百色市田陽縣。
與樹山村一樣,田陽縣也是個革命老區。2016年11月,碧桂園的扶貧干部進駐了田陽縣橋馬片區央律村,以央律村為核心,引導和扶持片區內有種植意愿和發展條件的貧困戶。
借鑒樹山村的成功經驗,田陽縣央律村苗木產業精準扶貧項目采取“市場主導、建檔立卡戶參與、企業幫扶、政府支持”的運作方式,通過“企業+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模式,打造苗木產業精準扶貧示范基地。
為了贏得村民的信任,了解村民的需求,碧桂園的扶貧干部們餐餐在村里吃,夜夜在村里住。很快,扶貧項目組就摸清了廣西苗木市場的行情。他們為橋馬片區7個貧困村的21戶貧困人家建卡立檔,又在田陽縣開辟了兩百多畝的苗木產業扶貧基地,建立了苗木合作社。碧桂園也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墊付90%的苗木成本。待苗木達到出貨規格,初期由碧桂園集團負責采購,銷往廣西區域內的碧桂園項目,后期促進產業市場化。
在種植苗木前,央律村的很多村民以種植玉米為生,每年每畝收入僅5000元,生活艱難。而根據碧桂園扶貧干部毛雁的計算,改種苗木后,農戶的收入可以增長2-5倍。他以紅檵木為例,一畝地可種植700-800棵,3-5個月就可以出售,年產每畝凈利潤達到1.5萬元,甚至3萬元。
隨著苗木產業精準扶貧項目逐漸成熟,未來苗木的種植地域將不再局限于央律村,而是發展到整個橋馬片區每家每戶的庭前院后。據介紹,該項目計劃總投資約5000萬元,預期開發5年,共種植苗木300畝,每年帶動橋馬片區2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碧桂園也會幫助當地農戶尋找市場化的苗木銷售之路,打造年產值過億的大型苗木花卉基地,最終把扶貧項目轉變為經濟產業。屆時田陽縣不僅將成為碧桂園集團廣西區域綠化用苗首選供應基地,也將發展成廣西壯族自治區規模最大的苗木花卉種植及采購基地。
田陽縣縣長黃國哲表示,扶貧路有很多條,碧桂園在田陽縣的精準扶貧之路,不僅在觀念上改變了村民,激發了他們由內而生的脫貧愿望,又提升了他們的技能。
扶貧成?。壕珳实饺?,扶貧扶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脫貧攻堅作出新的部署,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
早在2015年,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就表示,碧桂園集團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精神,未來五年將在“雙到”扶貧的基礎上狠抓精準扶貧。碧桂園不斷探索新的精準扶貧機制,為國家的精準扶貧做貢獻。
2016年10月,碧桂園在廣東潮州市饒平縣浮濱鎮啟動了黃正幸福新村項目。黃正村位于潮州市饒平縣浮濱鎮南面片,是廣東省新時期精準扶貧相對貧困村。這個項目計劃將其下屬5個自然村實施整體搬遷,建成集生活、休閑、生態農業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生態文明新農村、生態農業示范村,打造成為省扶貧村的示范點。項目預計總投資金額3000多萬元,規劃總用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工程將分兩期實施,首期建設95間滿足村民申報需求,采用“統一選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結算”的方式并實行民主分房。
扶貧之外還需扶志。2016年,碧桂園啟動“1+1伴你同行”——1對1幫扶貧困群眾公益慈善項目,整合各方資源,為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提供一個奉獻愛心、參與公益的有效平臺。
“1”代表的含義有很多,比如一次相聚,一個擁抱,一頓晚餐等等。碧桂園希望在物質捐贈之外,也能在精神層面給幫扶對象給予更多關懷。碧桂園工作人員定期到受助家庭進行回訪,了解各個受助家庭的近期情況,并將信息反饋給結對幫扶的單位或愛心人士,根據各個家庭的不同情況,定期進行相應的針對性幫扶。
從2010年起,碧桂園總計出資七千多萬元建成14座新村。為此,碧桂園的扶貧人員對這14座村進行了徹底排查,每家每戶建檔立卡,對需要幫扶的家庭和個人定制幫扶方法。“1+1伴你同行”精準扶貧項目已開展三期幫扶活動,涵蓋佛岡縣水頭鎮10個行政村48個自然村,共計幫扶64戶困難家庭,受益貧困人數245人,其中受益學生113人。
愛心助學:為年輕人打開成才之門
“一時的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家庭陷入貧困無力逃脫。要徹底阻斷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問題,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一個都不能少。”楊國強說。
對于教育扶貧,楊國強和碧桂園集團一直作為公益事業的重點來抓。楊國強出生于廣東順德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時家貧,交不起學費。是國家免了他的學費,并發了2元助學金,讓他順利讀完書。“我深知有困難時別人的幫助如雪中送炭。我也非常感謝黨和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使我有了今天的事業。我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國家,也希望企業做得更好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他曾說。
1997年,楊國強找到羊城晚報,匿名創立了以母親的名字命名的“仲明助學金”。盡管當時他的全部身家不過幾百萬元,他卻承諾每年拿出100萬元注入獎學金,資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2006年,捐助的金額又增加到每年2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仲明助學金”并非單純地給予。每個受其資助的學子都要簽訂一份《道義契約》,承諾在他們有能力的時候返還獎學金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迄今已有九千多名學子受到“仲明助學金”的資助。
“我期待同學們有精彩的地方,要奮斗,不要做違法的事,要對人好,對社會好。”楊國強寄語學子。
2002年,楊國強又以順德一批民營企業家的身份捐資2.6億創辦了佛山市順德區國華紀念中學。這所純慈善、全免費的全日制寄宿中學為全國各地“最優秀、最貧困”的少年提供最好的高中教育?,F在,楊國強每年投入4000萬元,學校承擔學生在校的所有費用,并提供助學金資助他們直至完成到博士的所有學業。截止到2016年,國華中學共接收了2588名處于輟學邊緣的學生。國華紀念中學的禮堂后刻著“國華學子當以奉獻社會為終身追求”。這是楊國強對他們的期待。去年6月,國華紀念中學校友會、校友基金會正式成立?;饡谝黄诰突I得了六十多萬元善款,傳遞愛心和希望。
2016年6月26日,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在國華校友會講話“這是我人生中最開心的一天。”
在碧桂園的教育扶貧對象中還有農村籍復轉軍人。2007年,在總參軍務部支持下,碧桂園出資5500萬元創辦了全免費的國良職業培訓學校,系統培訓農村籍退伍軍人,使之成為技能型產業工人。該校被國務院扶貧辦授予“雨露計劃示范基地”;被總參謀部軍務部授予“全軍退役士兵職業培訓和就業示范基地”。9年來,楊國強已經出資1.23億,資助了1.4萬多名農村籍退役軍人接受職業培訓,并走上工作崗位。
2013年,楊國強又出資4.5億元創辦了全國唯一全免費的大專院校——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目前共招收一千多名貧困學子免費就讀。學院嘗試校企結合辦學模式,依托碧桂園的企業經驗和學院的專業知識,培養真正實干、能干的技術人才。首屆四個專業的290名畢業生,就業率99.6%,就業對口率93.5%,特別是占畢業生總數61.7%的179位同學,在畢業前的集團各公司公開競聘中獲得了施工技術主管、施工質量主管、項目副經理、項目主管、商務主管、造價員、施工員、主管級管家、客房主管、餐廳主管、前廳副理等基層管理干部崗位和技術骨干崗位。當中還有11位同學月薪超過萬元。
“讓所有行業、崗位的勞動者都接受職業教育,尤其是對那些被貧窮困擾的年青有志者,我們要為他們提供良好的職業教育,為他們打開通往成才、成功的大門,這不但可以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走向幸福生活,也可以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發展生產力、繁榮經濟。”楊國強說。
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學生課堂實踐。
技能下鄉:百姓家門口的致富起點
教育扶貧甚至被碧桂園搬到了扶貧的村莊,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學到技能。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除了苗木產業精準扶貧項目,碧桂園還以坡洪鎮為試點鎮,展開技能提升精準扶貧項目。碧桂園集團根據不同層次勞動力的實際需求“送教下鄉”,把課堂搬到村民的家門口,在綜合企業用工和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的前提下,開展包括家政服務員、高級育嬰師、養老護理員、電工、辦公軟件等在內的多項課程,有勞動能力、外出務工需求和強烈致富意愿的勞動力可以根據自己的空余時間免費參加上述培訓。在考取了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后,碧桂園將推薦他們就業,以此實現精準幫扶。
對于技能提升扶貧,碧桂園已有多年的成功經驗。從2012年開始,集團就在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組織“送技術技能下鄉”項目,免費為當地16-60歲的適齡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同時還幫受訓村民聯系就業。
水頭鎮的試點成功后,碧桂園又把技能提升精準扶貧項目進一步擴大。截至2015年碧桂園已在此項目中投入2500余萬元,幫扶1.7萬多人,其中1/4通過推薦進城就業,平均收入提高約20%。
碧桂園集團助理總裁、廣東省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羅勁榮介紹,碧桂園培養出的月嫂,有的月收入可達一萬元,比普通應屆大學生的起薪還高。“我們真正希望老百姓們通過技能培訓,擺脫貧困,過上更好的日子。”他日前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田陽縣技能扶貧”新聞發布會上說。
根據廣西新聞網的報道,碧桂園在坡洪鎮的第一期技能提升項目于今年3月正式開班,授課內容包括“育嬰師”、“養老護理員”和“電工”三個專業,截至7月,有2830名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其中建檔立卡戶1069人,有1671人拿到職業資格證書,有419人成功就業。該項目碧桂園總投入約2500萬元,預期進行5年。截至目前,碧桂園在坡洪鎮的試點還在持續順利進行中。
從1997年第一筆大額捐款算起,20年來,碧桂園集團及其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副主席楊惠妍為全社會捐款累計超過32億元,用于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救災賑災等方面。
碧桂園不斷探索、創新適合國情的公益慈善模式,將產業扶貧與人才培訓、整村推進、轉移就業、駐村幫扶等有機結合,形成長效扶貧機制,并持續強化定點扶貧開發力度,取得顯著成效。
2015年10月16日,楊國強因教育扶貧工作的杰出貢獻,獲邀出席了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并被授予十大2015中國消除貧困獎。在大會開始前,受到習近平主席的親切接見。對于榮譽,楊國強很淡然。他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平常事,平常心,盡公民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