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億產業,如何不再“騙老人”中國保健食品:三十年亂與治
“毀譽參半”是保健食品三十年來最貼切的形容詞。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潘秋杏 姚瓊 王江濤
2017年2月在南京開幕的養生養老產業展會上,人頭攢動,營銷人員搭訕話術不絕于耳,儼然成為保健品會議營銷大秀場。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17日《南方周末》)
“毀譽參半”是保健食品三十年來最貼切的形容詞。這一屢屢掀起銷售神話的行業,卻屢屢成為央視“3·15”晚會的重頭戲、輿論炮轟的重災區。
“2016我國保健食品抽檢總樣品合格率為98.1%。”在2017年7月26日召開的中國保健食品行業會議上,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孫咸澤透露的這一數據被反復強調。2016年亦是保健食品被正式命名的二十周年。
保健食品已然成為我國重要的行業類別。2014年,我國營養保健食品行業銷售收入達1932.2億元,同比增長22.34%。2017年,保健食品產業已發展成為生產企業約3000家、產值超過3000億的重要產業。
但它也從來不缺爭議,甚至一出生就伴隨質疑,在步步發展過程中更牽連著公眾無數的負面聯想,“虛假廣告”“會議傳銷”“欺騙老年人”……2017年央視“3·15”晚會更是以“騙老年人的保健品誰來管”曝光了違規企業。
“毀譽參半”是保健食品三十年來最貼切的形容詞。不過,近年來國家監管政策的收緊完善,這一行業或迎轉折,先是新食品安全法為保健食品開啟新格局,再是2017年4月,國家食藥監總局新成立特殊食品注冊管理司,專管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
保健食品為自己正名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嗎?在上述行業會議上,各路專家開展了前所未有的討論與反思,人們期盼能從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歷史找尋前行的方向和共識。
三十年前:野蠻生長
會議上,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徐華鋒回憶起30年前一個故事。
1988年的一天,浙江一個校辦廠經理,在沿街推銷課外輔導資料時,得知浙江大學一名教授有一個配方,對小孩營養消化有好處,便登門拜訪并最終研制成一款兒童營養液:“娃哈哈營養液”。他還發明了一個廣告詞:“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3年間便銷售過億元。
徐華鋒口中的經理便是現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2013年,他以820億元的財富第三次登上內地首富寶座。而娃哈哈的第一桶金,就來自于保健品行業。
這一年,正值改革開放第十年,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對食品和營養的需求直接驅動了保健食品行業的誕生。
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除了娃哈哈,還有廣東太陽神、山東三株集團等。徐華鋒說,這些企業后期命運各不相同,但在早期多用了相似策略:“一招鮮”的單一產品集中推廣。其中,三株集團的推廣戰略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