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自治管理AB面:一個凈“賺”數百萬,一個被迫走老路

冼敏強沒有想到,當初迫于無奈,選擇的自管之路,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責任編輯:呂宗恕

廣州祈樂苑小區自治模式不僅獲得了居民認可,還為小區“賺”了數百萬。(林志偉/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17日《南方周末》)

冼敏強沒有想到,當初迫于無奈,選擇的自管之路,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年52歲的他,擔任其所在小區——廣州海珠區祈樂苑業主委員會(以下簡稱“業委會”)主任一職。就在三個月前,祈樂苑又一次“火”了。從2015年小區實行自管以來,物業管理費一分未漲,并凈“賺”了五六百萬。一時間,祈樂苑成為國內社區自治的典范,被媒體廣泛報道。而四年前,祈樂苑因更換物業公司的矛盾,觸發激烈的維權沖突。彼時見諸報端的祈樂苑,還是一個環境差、設施老舊、治安管理混亂的“問題小區”。

而在2013年,山東濟南的重華苑小區卻注銷了業主合資注冊的物業公司,以虧損八萬余元的業績結束了7年的自管歷程。這個曾經的“明星小區”,在全國城市幸福文明指數測評等活動中,都作為窗口小區接受各種檢查和評比。

社區自治管理,這一在政府和市場外的第三條社區治理的道路,在中國僅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一切都處于探索階段。祈樂苑的未來,同樣未有定數。

“物業做得好,就沒有自管”

“如果第二家物業公司做得好,就沒有后來的(社區)自管了。”冼敏強告訴南方周末。

早在2013年,祈樂苑原有的物業公司因管理不善,“小區環境差,還要提高物業管理費”,進而引起業主們的不滿。為了更換物業公司,同年6月,祈樂苑召開業主大會,成立了第一屆業委會。

更換了第一家物業公司后,業委會并沒有將自管作為第一選項,而是采用酬金制,繼續聘請了另一家物業公司。但事與愿違,第二家物業公司管理了一年,服務水平同樣無法令人滿意,并且存在謊報在崗人數的行為。“沒辦法,只好走自管的路了。”冼敏強說道。

深圳市物業管理學會理事萬吉生表示,目前很多小區都是為了維護自身某些受損的權益,才選擇自管這一道路。走上自管之路的小區,一開始往往伴隨著維權和抗爭的使命。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朱健剛表示,在中國的公共文化中,人們缺乏一種自治的沖動,個人因為付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