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災救助:保險公司尚難挑大梁
目前我國的財產險中,只覆蓋到洪水和臺風災害,地震災害則屬于附加條款,需要另行購買,不過購買率相當低。
責任編輯:夏英
汶川地震發生后,瑞士再保險公司的巨災風險研究小組開始了緊張工作,將汶川地震的震級、烈度、范圍,汶川地區的建筑物狀況、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等諸多數據輸入預設模型,評估和計算地震帶來的經濟損失。
與之相比,中國保險業的巨災保險研究才剛剛起步,巨災保險深度遠遠不夠,保險業還不能為汶川地震巨災分擔足夠的風險。這凸顯了中國巨災風險管理體系的不足:絕大部分巨災損失仍需由財政負擔,而無法依賴保險的賠償。
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史培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面對巨災,我們的預防意識不夠,綜合減災能力不夠,應急和備災準備不夠!”
隱秘的巨災研究小組
瑞士時間5月12日上午7點28分,在蘇黎世出差的周俊華博士剛剛從睡夢中醒來,尚未清醒。一個小時之后,北京同事的email來了,四川地震了。這一天,恰好是瑞士的圣靈回歸日,一個公眾假期。
在焦急等待了一天后,應急預案在周二開始啟動。
瑞士時間5月13日上午9點,汶川大地震26小時后,周俊華和小組的同事們接到了明確任務,開始了異常忙碌的一天。汶川地震的震級、烈度、范圍,汶川地區的建筑物狀況、人口密度、經濟發展,龐大的數據源源不斷地從各種途徑傳來,最終輸入一個預設的模型,計算汶川地震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
這個忙碌的二十余人小組,成員分別來自氣象、地質、水文、土木、環境、災害風險等專業,并分散在全球各地,一直研究著巨災的地域分布及其可能給人類帶來的風險。
這是一支國外科研機構?不,他們只是隸屬于保險公司的巨災研究小組;研究結果也更多地用于商業利益——比如對經濟損失的估算,就是為公司確定風險準備金而服務的。
不過,毋庸置疑的是,這些研究既幫助保險業控制風險、從而更深入地參與到巨災救助體系中、減災救災,同時也能為政府和公眾的備災提供科學依據。
13日晚上,這個從屬于瑞士再保險公司的巨災風險研究小組計算出了中國保險業和本公司的可能損失。出于商業考慮,瑞士再保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