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祖國的味道” 茅臺美酒與海外華人共筑創業之路
大約150年前,便有中國人開始移民法國,這可謂一段血淚遷居史。據不完全統計,僅一戰時就至少有14.5萬“華工軍團”遠涉重洋來到歐洲戰場,并加入協約國一方,參與到那場曠日持久的慘烈戰爭當中。
作為一戰的主戰場,在巴黎第12區里昂火車站仍有一條名為“白玉洛”的街道,迄今生活著一戰時期來法中國勞工的后裔,并已初具“唐人街”的規模。
“茅臺酒是中國的國酒,我們海外華人算是醉夢他鄉。”已逾古稀之年的李杰頓介紹,其曾祖父一戰爆發后隨“華工軍團”來法國參戰,自此便在巴黎落地生根,家人幾乎從事過礦井、汽車廠、飛機制造廠和紡織廠等所有重體力勞動。
李杰頓記得祖父反復講過,他們的故鄉在氣候溫潤的中國江南,家家養蠶,家家釀酒。
美酒蘊藏著社會資源?
“即使毗鄰而居,華人大多也只是在春節等重大節日時一起聚會喝點酒。”李杰頓說,150多年過去了,法國主流社會對于華人群體的主要認知依舊停留在“吃苦耐勞”“生存賺錢”階段。
如今,大約有60萬華人生活在法國。瑞士《新蘇黎世報》稍早前曾載文對旅法華人群體多側面解讀認為,雖然每一代的中國移民情況各異,但有些特性卻在一直保持——他們沒有形成穩定緊密的社群,諸如“社會關注”“從政”等領域鮮與這個少數族裔群體劃上關系。
創業不易,異鄉創業更為艱難。
“華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全家吃苦耐勞,但創業往往需要的是更多社會資源。”1980年代初,李杰頓決定離開汽車工廠從事零售業,他開過中餐館,賣過運動鞋,直到開設服裝店,“每次都要在華人圈中請客吃飯請求相互照顧,每次都離不開中國白酒”。
茅臺酒無疑是當時餐桌上最大的奢侈品。一名去香港旅游的鄰居帶回一瓶茅臺酒,包裝紙已被摩擦得模糊不清,在座的近百名賓朋每人只能抿上一口酒,“不錯,正是祖國的味道”。
姍姍來遲。直到2005年,茅臺酒正式進入法國市場,一舉成為免稅店和商超貨架上的暢銷品,華人后代的政治參與感也逐年加強。
“鄉愁和創業都離不開中國美酒”
法國是比較講究飲酒的國家,僅一餐中,就可以飲幾種不同的酒,而且是先后次序分得清清楚楚,大致分為餐前酒(又叫開胃酒)、餐酒及餐后酒。
“補血提神”,法國人飲酒的嗜好可追溯到拿破侖時期。當時,為減輕退伍士兵的經濟負擔,拿破侖政府允許每人每年免稅釀造10公斤的私酒,并可加釀20公升家用酒。這種做法世代相襲,拿破侖時期誕生的著名釀酒作坊遍布全法,以致催生“法國悖論”。
不抽煙、不喝酒、少吃高脂肪食品,這幾乎是營養學界公認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有效手段。1991年,一項針對法國的調查結果卻大相徑庭:法國人在上述三方面都做得并不出色,但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以及心臟疾病死亡率卻比其他國家要低許多。
這被醫學界和食品界共稱為“法國悖論”。自此,無論白酒、啤酒還是紅酒,適度飲酒有助健康的調查統計結果也迅速傳播開來。
初入法國,茅臺酒的主要客戶是華人群體,茅臺并沒有迅速贏得法國消費者的青睞,甚至一度被描述為“液體剃刀”“聞起來像谷場,喝起來像松脂”。
“外國消費者多數是從未接觸過這樣的口感,但一旦開始嘗試,就會徹底被茅臺的香味給征服。”卡慕(中國)免稅總監胡寶成先生講述說,2005年在法國戛納舉行的茅臺全球員工晚會上,以中國的習慣一杯干,大家一杯干完以后,都不想再喝第二杯。次年,不少員工主動提出喝茅臺,法國有名同事竟喝了25杯之多。
“旅居海外多年,鄉愁和創業都離不開中國美酒。”李杰頓說。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廣泛的國際響應,茅臺已悄然融入海外華人的創業、交往故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