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牌 大作為 大擔當——茅臺集團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調查

一條公路盤繞在叢林山間。從大磏鎮的主街出發,一路向東,二十多分鐘即到玉溪鎮池村。

“以前,我們這里到池村不通公路,進出很不方便。”貴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大磏鎮村民顏澤明喜上眉梢,“現在,我們可以很方便地到縣城了。”

這是一條通往小康生活的道路。沿線足有一千多戶群眾,近一萬畝土地,但發展經濟的熱情一度被“斷頭路”阻隔,多數農民只好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留下大批老人和兒童。

一條公路,這只是茅臺集團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縮影。

路興產業旺

要與貧困作斗爭、搶時間

茅臺的故鄉是貴州。

“貴州,我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介紹,貴州有六百多萬貧困人口,貧困人口總量全國第一。貴州扶貧的成效直接影響著國家“十三五”實現同步小康的進程。

2015年5月13日,貴州省委、省政府在晴隆縣召開大型國企結對幫扶扶貧開發重點縣座談會,茅臺集團接到貴州省委、省政府的扶貧“軍令狀”后,迅速集結人、財、物等方面資源,成立以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任組長的“結對幫扶工作領導小組”,不久確立“交通推動、金融撬動、產業帶動、人才促動”的具體幫扶措施。

“我們就是要快,要在與貧困斗爭的戰場上搶時間,為貴州盡快完成黨中央交給的任務盡一份力。”李保芳強調。

道真自治縣是茅臺集團的幫扶對象,也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地處黔北山區的道真貧困程度之深、貧困面之廣在全國罕見——截至2014年底,全縣30.68萬人農業人口中有50200人處于貧困線下,貧困發生率高達16.36%。

精準扶貧必先把準脈。一張張貼于茅臺集團總部的“道真扶貧工作表”上,清晰記錄茅臺集團領導扶貧調研的足跡:集團董事長袁仁國4次到道真,集團黨委書記李保芳4次到道真,直接分管扶貧工作的黨委副書記趙書躍則12次到道真……幫扶工作開始短短幾個月內,茅臺先后派100多批次、1300人次奔赴道真。

相距二百余公里卻隔著無數大山,道真與茅臺因脫貧攻堅緊緊牽手。在這家以釀造中國美酒而聞名世界的企業中,很快形成“全面動員、全員參與”的感人場面:每一個支部、每一個車間、每一個部門士氣高漲,員工們熱血沸騰地捐資捐物,或申請去扶貧一線。

通過一番扎實深入的調研發現,“道真的發展,瓶頸在交通”。當時,道真全縣14個鄉(鎮)中只有4個通二級公路,277個自然村中還有92個公路未硬化,還有200個10戶以上人家的村寨未通公路。

“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無力解決的心頭之痛??!”一位道真干部表情凝重地說。瞄準“痛點”,茅臺集團一次性落實幫扶資金3000萬元,還設法為道真擔保貸款3億元,并負責支付3年的貸款全額貼息約5000萬元,修筑起一條800公里長的“小康路”。

公路通,百業旺。僅公路沿線的大磏村、池村外出務工群眾紛紛返鄉,或從事種植業,或發展養殖業。一年后,兩村累計種植各類中藥材近5000畝、商品蔬菜2000余畝、烤煙1000余畝。

“減貧摘帽”在望。在開始接受茅臺集團幫扶的2015年,道真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5%,財政總收入增長13.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9%和11.6%。

初見成效,仍需深度“挖窮根”。通過產業扶貧,茅臺集團緊緊牽住“牛鼻子”,嚴防出現“返貧”現象,并成功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茅臺總部所在的茅臺鎮,茅臺集團先后投資近20億元參與小城鎮建設;斥巨資參與建設仁懷新機場和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美麗的赤水河沿岸舒適宜人,不乏茅臺集團參與治理的身影;茅臺集團還堅持以遠高于市場價格收購當地農戶種植的有機高粱,數十萬農民由此走上富裕之路。

“茅臺集團政治上堅定、工作有擔當,積極響應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號召,全力幫助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時任貴州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王曉光認為,“這不僅僅是遵義的典型,也是貴州的典型。”

扶貧必扶智,十余萬學子夢圓象牙塔

2017年6月15日,西柏坡,這片中國革命神圣的土地,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而發源于遵義赤水河畔的民族企業茅臺集團同樣具有鮮明的紅色基因。

“目前,距離實現脫貧目標僅有3年時間,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部署,積極參與扶貧攻堅戰,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推動實現同步小康,茅臺集團將繼續與中國青基會推動‘圓夢行動’。”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介紹。

這是大手筆。未來3年,茅臺集團稱將每年持續捐贈1億元,支持“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而這個項目自2012年啟動實施以來,茅臺集團連續6年共出資6.1368億元,幫助了12.2736萬名貧困學子圓夢大學,幫扶范圍覆蓋全國33個省市的1600多個縣。

“1994年1月10日,我幸運的誕生在世界上,然而同時,我又不幸的成為中國眾多棄嬰中的一員。”來自云南省普洱市孟連縣娜允鎮景吭村的罕素琴,2012年考取云南中醫學院。

為了不讓養父再拖著病體打工,她勤工儉學賺取生活費。作為“圓夢行動”的受益者,罕素琴今年3月被云南省一家醫院正式錄用。她正朝著成為一個妙手仁心的好醫生而努力。

國酒青年志愿者為茍壩小學全體學生送上新華字典

初中時,李寶新遭遇家庭變故,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2012年填寫高考志愿時,李寶新目標很明確,他要讀師范。畢業后,李寶新已是山東省臨沂市一所小學最受歡迎的“小李老師”,平時誰家包了餃子,或是菜地里新摘的青菜,總是惦記著第一時間給他送過去。

這些寒門學子,只是茅臺圓夢行動面向全國資助的12萬名貧困學生中的幾個代表。如今,資助的第一批貧困大學生已經走出校園,走上工作崗位。

“在茅臺創業守業的過程中,也經歷過彷徨與艱難,也體會過受助的溫暖與美好。所以,今天的茅臺集團給有志成才的貧寒青年所提供的幫助,將會為國家、社會、未來,培養出一大批有責任感、有意志力、有感恩心的中堅力量。”袁仁國動情地說。

“我們真誠地希望,通過茅臺的微薄之力,加大品學兼優貧困學子的幫扶力度,促使茅臺學子不斷提升社會實踐能力,推動茅臺學子順利就業,并廣泛傳播公益精神,帶動更多的個人和組織播撒愛心,深化精準扶貧,推動社會公平,促進小康建設。”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發出倡議。

5年來,茅臺公益項目精準定位社會問題,精準把握受益人需求,精準提供解決方案,幫助貧困家庭學生解決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后,從家門到大學校門的經濟困難問題,不讓普通家庭因學致貧,不讓喜事帶來憂愁。

2016年,茅臺集團還開發受助學子跟蹤管理App,建立受助學子數據庫,成立“茅臺集團青創聯盟”,以支持茅臺學子進行微創業,同時還開展“茅臺學子回家”等線下活動,使該項目實現從單純的救助向促進學子成長的轉變。

“茅臺集團不僅專注教育扶貧,還以優秀學生獎勵、專業崗位實習、茅臺企業就業等多種形式扶貧幫困,打造國有大型企業扶貧助學新模式,創造希望工程新的工作體系。”中國青基會理事長王劍作出高度評價。

據介紹,茅臺集團已蟬聯“全國捐贈資金最大、資助學生最多、覆蓋面最為廣泛的愛心企業”,成為國家精準扶貧的企業標桿。

環境護企,相融共生

赤水河從云南大山密林的深處蜿蜒而來,流經茅臺鎮境內,落差突然降至海拔400米左右。這里,一年四季幾乎沒有風,只有滋潤的濕度和長年偏高的溫度,卻為微生物群落的繁衍生息提供條件。

數百年來,谷底一直彌漫著揮之不去的醇厚酒香。

“這是一個嶄新的原始生態世界。”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水生物專家曹文宣在考察報告中做出如此描繪:

“赤水河沿岸有地球同緯度地區保存最好的亞熱帶闊葉林、來自恐龍時代的桫欏林、珍稀的動植物群,以及多達三千余種的生物繁殖總量。厚達500米至900米的厚實紅色土層,來自丹霞地貌的孕育。丹霞地貌具有的蓄水性和保水性,奠定這片地域生物繁多、植被豐厚的基礎。”

茅臺酒與赤水河休戚與共,古老的釀酒車間就設在這“不可復制的環境”之中。茅臺酒只能在茅臺鎮生產的特殊性,注定保護好當地水文、土壤、微生物群落、植物群落等資源至關重要。

早在1972年,周恩來總理就作出明確指示,在茅臺酒廠上游100公里內不能因工礦建設而影響釀酒用水,更不能建設任何化工廠。

“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環境。”茅臺集團領導人反復強調,“要將赤水河河谷的生態環境視為生命,把環境保護事業當作茅臺集團未來進行部署。”

走進茅臺集團總部,滿目青山綠水,綠化率高達40%以上。茅臺推行“環境護企”戰略,為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茅臺集團將原隸屬于行政部門管理的環保工作單獨分離出來,專門成立“環境保護部”,并配套組建兩百多人的專業環保隊伍。茅臺集團更是從嚴執行國家相關的環保政策,從建廠至今的六十余年,從未發過一例污染事故,連續多年榮獲“全國綠化先進企業”等榮譽。

通常,釀造白酒的主要污染物是廢水和鍋爐廢氣。

“這是蒸煮高粱的有機廢水,里邊含的是有機物,而不是重金屬污染物。茅臺排放的水比有些城市的飲用水還干凈。”一名環保官員前來茅臺集團視察工作時稱贊道。

自2014年起,茅臺集團每年捐贈5000萬元,連續10年共捐贈5億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為防止和杜絕公司有害物質溢漏,茅臺集團還特別制定《化學危險品管理程序》《化學藥品管理規定》《實驗室化學危險品管理辦法》等條例,加強生產、科研等過程中化學藥品的規范管理,集中對歷年報廢的危險化學品進行安全處置。

同時,在產品和包裝物的設計方面,取消茅臺酒包裝箱中塑料泡沫,改用易于降解的紙板,減少包裝性廢物的產生,優先選擇無毒、無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

“‘吃干榨盡’將酒糟變廢為寶,讓糧食從土里來、回到土里去,資源能源盡量循環利用……”這正是茅臺人的追求。

“茅臺要做有良心的企業”

今天的茅臺,已從幾十年前的一家小作坊,發展成為市值超過帝亞吉歐、位居世界第一的白酒企業。

茅臺的公益活動遍及各個領域。“十二五”以來,茅臺共投入數十億元用于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義賑救災、環境保護、扶農興農等。每當國內發生重大自然災難,茅臺總是第一時間向災區獻出愛心。除了“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集團旗下“習酒·我的大學”公益活動,10年共捐資7500萬元,資助1.5萬名貧困大學生;茅臺出資1900萬元在貴州建設100所“國酒茅臺·希望食堂”;出資1575萬為西部地區農村小學生捐贈《新華字典》;出資1億元支持孔學堂國學發展;出資4個多億元,用于貴州形象的宣傳;投資20多億元,與地方政府合作,把茅臺鎮打造為“貴州第一、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文化小鎮;投資近20億元,用于茅臺機場的建設,改善地方交通;投資近20億元建立茅臺學院,本著“立足茅臺、服務酒業、報效國家,走向世界”的宗旨培養人才。茅臺還按照道真幫扶的模式,投資上億元精準幫扶仁懷市和習水縣,取得了良好效果。

茅臺集團是行業內唯一連續九年發布年度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連年榮獲“履行社會責任五星級企業”榮譽,還榮獲中國慈善領域最高政府獎“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捐贈企業”等榮譽,成為民族品牌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領軍企業。

2008年5月,茅臺集團多次向汶川大地震等全國重大突發災情地區捐款。重大災情出現,不乏茅臺集團的身影。茅臺還先后贊助上海世博會1.1億元,支持國防建設事業3000多萬元。

從捐資助學到扶貧濟困,從義賑救災到公益建設,從環境保護到扶農興農,茅臺集團都身體力行,彰顯“大品牌、大作為、大擔當”。

全球性企業社會責任(CSR)運動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該理論認為,企業在追求營利的同時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發展要合乎社會道德規范,要維護企業利益相關者、特別是勞動者的權益和環境保護,以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茅臺集團一直走在前列。

“茅臺要做有良心的企業。”在不同場合,茅臺集團的領導多次表示。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