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參與震后重建要點

1998年抗洪時期,社會募捐和志愿者參與主要還由幾家“中國”字頭的社團臨時動員,2003年的SARS危機和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應對,NGO有反應沒舉措,這一次的抗震救災,中國的NGO真的開始行動了。

責任編輯:戴志勇

緊急救災階段顯示了政府與社會協同工作的一些良好跡象。政府應改善NGO發展的制度環境,以促進社會的自我發展。


這次賑災救援的過程,幾乎形成全民參與的態勢。無論是當地的自救,還是NGO的反應,都比以往任何一次危機事件要迅速、積極,令人想起國際上大震災促生“NGO元年”的情形。

根據地震救災的經驗,災后一般要經歷救生、安置、重建的三個救災階段,時限上分別將以天、月和年來計算。此次四川大地震的災后救援工作,顯然還只處于逐步展開時期,未來面臨著更漫長的道路和諸多的挑戰。

震災之所以使得民間社會的行動力和作用力顯現,也是源于救災過程的復雜性和長期性。越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集中調度和單一政府行為越不足以應對災后重建的需要,從而NGO的參與和社會自我組織、自我發展的能力,就愈發顯得重要。在中國民間組織和民間社會力量尚且薄弱的情況下,地震危機也無異于是對整個社會的一次考驗。

NGO開始聯合救援

1998年抗洪時期,社會募捐和志愿者參與主要還由幾家“中國”字頭的社團臨時動員,2003年的SARS危機和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應對,NGO有反應沒舉措,這一次的抗震救災,中國的NGO真的開始行動了。

到目前為止,民間救助顯示出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第一,聯合行動迅速。地震發生的當日,多背一公斤、NGO發展交流網等約20家基于華南地區的民間組織發出緊急呼吁,呼請民間組織參與“5·12”地震援助行動,并依托成都的根與芽環境文化交流中心等震區當地組織,開始配合政府救災。次日,該民間團體賑災援助行動小組已有超過50家的機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