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歲院士將自己的遺體捐給母校,背后的故事讓人熱淚盈眶
101歲的柯俊院士走了,“貝茵體”先生走了……
101歲的柯俊院士走了,“貝茵體”先生走了……
或許在你聽來,這位與中國鋼鐵事業相伴數十年的科學家,如“貝茵體”一樣,覺得陌生。
他被稱為中國冶金界的“一代宗師”。
上個世紀中期,柯俊首次提出鋼中貝茵體轉變的切變位移機制,證明其與珠光體、馬氏體不同的相變,后來在國際上形成了關于貝茵體相變的“切變學派”。他被國際同行尊稱為“貝茵體先生”(Mr.Bain)。
桃李遍天下
他是科學家更是教育家
北京時間2017年8月8日7時29分,柯俊院士在北京逝世。15日,其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學生,讓人們看到了什么是桃李滿天下。
他是中國冶金史研究的開拓者、是鋼鐵科學與技術的集大成者,還是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甚至在逝后,將遺體捐獻給母校武漢大學,用于醫學研究。用這種方式,為我國科教事業作了最后貢獻!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潛偉是柯俊院士的學生。1997年他進入北科大讀博時,柯俊已是八旬高齡,對待學術依舊態度嚴謹。
“入學之初,就要我讀英文原著,每月提交一篇心得體會,每學期至少參加一次英文研討會。”潛偉畢業時,85歲的柯俊院士親自為他修改論文,從初稿到成稿,七易成稿。
一些學生這樣說道——“他很愿意和學生交流,為人非常隨和。我時常到家中請教,每次離開,柯先生都要送到門口。” “有一次,晚上十點我起身告別,柯老師送到門口又討論起來,就一直站在門口聊到深夜。”
少年時代的柯俊
求知漫漫路
他只想回國為萬千人民服務
1917年6月23日,柯俊出生于吉林長春。1938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化學系。1948年,畢業于英國伯明翰大學并獲博士學位,后獲得終身講師任命。
由于柯俊關于貝茵體的研究成果舉世矚目,美國、德國和印度等國的科研機構先后向他發出邀請,他都婉言謝絕。
他對邀請他去工作的美國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教授史密斯說:“我來自東方,那里有成千上萬的人民在饑餓線上掙扎,那里一噸鋼的作用,遠超過一噸鋼在英美的作用。”
1953年,他攜妻兒回國。
1954年,柯俊進入北京鋼鐵工業學院任教,從此再沒離開過這一崗位。20世紀50年代,他創立了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參與創辦了第一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20世紀70年代后,他又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史(工學)博士點。
學風嚴謹、淡泊名利、提攜后學,柯俊院士為廣大科教工作者做出了榜樣,遺體捐獻亦是一項艱難而高尚的人生選擇。
“理學工學史學求實鼎新學貫中西百年科技強國夢,天文地文人文察宏探微文通古今一代宗師赤子心。”八寶山東禮堂外的挽聯,是對先生一生的禮贊。
(來源:人民日報)
網絡編輯:邵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