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香瑣談

談及香,今人便會條件反射地想到線香、柱香、盤香,甚至是與人關系密切的蚊香。這些求神拜佛和上墳祭祀時用的物品,封在塑料袋里,做工粗劣,一摸便粘了滿手紅屑。至于沉香、檀香、麝香、乳香、龍涎香等諸多古時著名的香品,則像散發著幽香的文字磚,鑲嵌在古代典籍恢弘的樓閣上,閃耀出幽微、獨特的光芒,指引后人憑吊和追憶曾經風雅數千載的中國古典香文化。

責任編輯:吳悠

煙氣裊裊,東方香料配上古色古香的熏爐才稱得上風雅(資料圖/圖)

談及香,今人便會條件反射地想到線香、柱香、盤香,甚至是與人關系密切的蚊香。這些求神拜佛和上墳祭祀時用的物品,封在塑料袋里,做工粗劣,一摸便粘了滿手紅屑。至于沉香、檀香、麝香、乳香、龍涎香等諸多古時著名的香品,則像散發著幽香的文字磚,鑲嵌在古代典籍恢弘的樓閣上,閃耀出幽微、獨特的光芒,指引后人憑吊和追憶曾經風雅數千載的中國古典香文化。

源遠流長的香文化

中國人用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久遠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從仰韶文化遺址、紅山文化、龍山文化、青浦良諸文化等遺址中都發現了用于室內熏香的陶熏爐和野外焚香燎祭的遺痕。其中上海青浦出土的良渚文化時期的陶質熏爐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香具。制作雖然粗糙,但可以明證古人對薰香的熱愛。

古人用香之始,便賦予了其日常和祭祀兩種迥異的功能。

所謂的日常用香,即焚燒香料、插戴香花、涂抹香膏、服食香藥、懸掛香草,佩戴香囊、室供香花,以達到驅趕蚊蟲、改善環境、薰衣除垢、潔凈空氣、強身健體的作用。

而祭祀用香則是燃香以供奉神靈祖先、祈求神佑,最早的雛形是人類遠古時期積薪而燎犧牲、幣帛的燎祭。燎祭盛于殷商,是祭祀制度中的一種祭法,主要用于求雨,后來發展到燎祭焚人的程度,屬于非常古老的巫術儀式。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低下,認為香煙裊散于空,能直抵神靈,故以煙告天的燎祭到周朝時又被稱為煙祀。人們在燎祭煙祀時發現,有的草木能發出芳香的氣味,便有意擇用香料植物焚祭。

中國幅員遼闊,植被豐富,其中有不少香料植物。偉大詩人屈原是香料植物的忠實擁躉,在其作品《離騷》出現了芰荷、江蘺、蕙茝、菌桂、白芷、荃、蘭、椒、菊、芙蓉、杜衡等香草名及大量描繪香草的詩句。他在《九歌》中詠道:

“浴蘭湯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