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碗有靈
2017年7月29日,日本金澤市立中村紀念美術館展出日本從12、13世紀保存至今的上百件茶碗及茶具。在日本,長期開設各種與茶碗相關的展覽,不少留存久遠、工藝精湛的茶碗更被視為國寶。
責任編輯:吳悠
茶室
2017年7月29日,日本金澤市立中村紀念美術館展出日本從12、13世紀保存至今的上百件茶碗及茶具。在日本,長期開設各種與茶碗相關的展覽,不少留存久遠、工藝精湛的茶碗更被視為國寶。
僅供飲茶之用
日本茶碗源起中國,唐朝時與茶一同傳至東瀛,日本人將從中國傳來的茶碗稱為唐物。侍奉足利義政將軍的茶人能阿彌在《君臺觀左右賬記》里將唐物分為“茶碗”和 “土之物”,分別指示最為珍貴的青瓷茶碗和屬于陶器類別的天目茶碗。青瓷茶碗從宋代時傳入,以粉青和豆青為主,因顏色和茶湯沖突,在日本大多作觀賞用。天目茶碗的敞口大,釉質厚重,種類多樣。按照原產地,日本茶碗還可分為高麗物與和物,前者源自朝鮮,后者則指日本人自己燒制的茶碗。各個地域有著不同的制碗手法,其中以樂燒、萩燒和唐津燒茶碗最為出名,有“一樂二萩三唐津”的美稱。
若按茶碗的外形劃分,以碗口區分可把茶碗分為鑲邊、外翻、內凹、歪斜、山路起伏狀等多種類型;從整體造型看,則有碗狀、筒狀、半筒狀、四方狀、平狀、桃狀等;在設計上,匠人除了追求實用性與造型藝術的多樣性外,還需充分考慮茶碗的手感,以及茶碗碰到口唇時那一瞬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