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從家門到校門的困難,國酒茅臺脫貧攻堅公益計劃再出發
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邰勝英說自己“想放聲大哭一場”,原因她自己卻說不清楚,“或許是因為沒達到我自己預期的目標,或許是因為手中這張薄薄的紙來得太心酸。”今年20歲的邰勝英出生于貴州省臺江縣方召鄉交汪上村,閉塞落后的環境里,“女孩讀書沒用”是外婆最常掛在嘴邊的嘮叨,也是邰勝英一直反抗的命運。
“大學是我的信仰,上大學是我的信念。”小時候的邰勝英受家里人和小伙伴的影響,也覺得讀書沒用,大學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妄想,但隨著年紀漸長,大學成了她的夢想。
方召鄉地處云貴高原,山高谷深,典型的額斯特地貌,耕地十分稀少。父親生病前常年外出打工,勉強負擔著全家的生活和邰勝英的學費,父親病倒后,為了生活,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母親獨自外出打工。邰勝英總是暗暗自責“不孝”和“自私”,但卻放不下讀大學的夢想。
沒有讀過書的母親起初并不贊成邰勝英讀書的想法,只想著等她成年后早早找個人結婚成家,和她同齡的小伙伴讀了幾年書后都選擇了外出打工或者結婚生子。只有邰勝英,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小學,讀完了中學,順利考上了高中。村里的“七嬸八婆”常常背地里閑言碎語,年邁的外婆也苦苦哀求,“別讀了,別讀了”,身心俱疲的母親甚至曾經以死相逼。夢想的重量,曾經壓得她難以呼吸。
孝順懂事的邰勝英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曾經輟學一個學期。胃穿孔的父親躺在病床上,接到電話千里迢迢趕回來的母親呆坐在病床邊,一個曾經強壯能干的人瘦得幾乎皮包骨,一個曾經青春靚麗的人目光渾濁。邰勝英能做的只有默默流淚,她自責,是自己太自私了,讀書是想給親人們更好的生活。但是如果親人都不在了,那夢想還有什么意義?當時的她下定決心放棄了,但真的放棄后她又害怕,害怕自己嫁人生子后和母親、外婆一樣在這個山村里庸碌一生,害怕十年、二十年后,自己的家還是這樣一貧如洗,那不如現在拼一把!
高中三年邰勝英最害怕的就是放假,因為那代表著一學期結束,又要交學費了。高考后等待通知書的時間里,她的內心焦灼不堪,她害怕等到結果,更害怕沒有結果。她怕夢想夭折,也為學費忐忑。
和邰勝英一樣努力戰勝命運的貧寒學子不在少數,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脫貧攻堅計劃。8月22日上午,“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脫貧攻堅三年公益計劃第一年全國助學金發放儀式在茅臺集團舉行,正式向全國2萬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新生,提供每人5000元資助,解決從家門到校門的困難。邰勝英幸運地成為二萬分之一,并來到現場親手從茅臺集團董事長手中接過沉甸甸的助學金。邰勝英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道,因為家庭困難,政府對我家很是照顧,真心感謝大家。大學是個大舞臺,我想在大學闖出一席地,哪怕很小。
6年圓12萬學子大學夢 茅臺公益成明星項目
“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肇始于2012年。六年過去,這個項目已成為中國公益史上捐款金額最高、資助學生最多、覆蓋面最廣的公益行動。從2012年到今天,茅臺集團已累計捐資6.15億元,幫助12.3萬名貧困學子圓夢大學。
發放儀式上,中央戲劇學院學生表演音樂劇《你激勵了我》改編自茅臺學子故事
據統計,目前已有兩屆四萬受助大學生告別大學校園,走向社會,90%的畢業茅臺學子已找到工作,另有10%的學子選擇讀研、留學、創業等。
“每一個同學背后,就是一個家庭,”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指出,幫助他們順利完成高等教育,也就是幫助他們的家庭改變命運。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傅振邦在講話中指出,截止2017年, “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以6億元的捐款數額、12萬名受助生的資助規模,以積極的公益成效和廣泛的社會影響,成為當今希望工程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標志,成為積極落實《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的有效實踐,成為響應黨中央“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舉措。這一項目,也已成為茅臺集團與共青團深化合作的集中體現。他指出,茅臺集團是實業報國、傾力助學、勇擔社會責任的偉大民族企業,希望這一項目著眼立德樹人,更上一層樓,充分發揮良好的育人效應。
長期以來,茅臺集團秉持“天貴人和、厚德載物”的核心價值觀,堅持“大品牌大擔當”的價值理念,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是中國白酒企業長期以來納稅額度最高的企業,也是公益投入最多的企業。集團旗下的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上市以來,16年累計分紅已經超過430億元;“十二五”以來,茅臺共投入24億元用于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義賑救災、環境保護、扶農興農以及改善地方交通環境等各個方面。
“點滴匯聚,終成大海。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公益活動播撒的愛心將會遍布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袁仁國說。
國酒擔當再升級,三年脫貧攻堅公益計劃出發
2017年,“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與中國扶貧攻堅深度融合,推出為期三年的脫貧攻堅公益計劃:未來三年,茅臺集團將每年持續捐贈1億元,3年共捐贈3億元,在全國范圍內資助6萬名貧困學子圓夢大學;在為茅臺學子提供助學金資助基礎上,開放茅臺集團各子公司、經銷商、合作單位,每年提供3000余個實習崗位,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就業技能,并從“授之以魚”向“授之以漁”改變,優秀畢業生可推薦值茅臺集團就業,助其家庭根本脫貧;茅臺集團青創聯盟助力學子微創業,茅臺學子可以通過茅臺云商APP,自愿申請創業機會,以互聯網+青年群體的工作模式,相互抱團成長,助力寒門學子獲得公平教育機會、共享改革成果,打造國有大型企業扶貧助學新模式,創造希望工程新的工作體系。
著名歌唱家王麗達與茅臺學子一起演唱歌曲《我們的未來》、《親吻祖國》
“教育,是改變命運的最有效路徑,”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在致辭中指出,“在全國打響扶貧攻堅戰役的關鍵時刻,我們把‘國酒茅臺·國之棟梁’這個堅持了六年的公益活動,與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全面實現小康的中國夢緊密結合,既豐富了公益活動的內涵,也發出了助推脫貧的時代呼聲。”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傅振邦強調,“人才的培養不只是家庭改變命運的希望,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正是同國家人才戰略、扶貧戰略息息相關。茅臺所幫扶的今日之少年,將是明日泱泱中國的國之棟梁。”
國之棟梁,茅臺學子鼎立四海
來自山東的李寶新一直有個“小學夢”,做一名鄉村小學老師,是他最初也是最堅定的夢想。
2012年,李寶新高考結束填報志愿的時候,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小學教育專業”,并順利被濟寧學院錄取。
進入大學后,李寶新時刻牢記自己的初衷,認真學習,除了扎實掌握教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師范類專業知識。他還給自己制定了包括普通話、粉筆字、毛筆字以及多媒體課件制作等教學基本功訓練。李寶新在選擇填報專業時就已經下定決心回到家鄉的鄉村小學做老師,出身農村,他深知農村小學師資緊張,他不僅要做一個語文老師,可能還會是英語老師、體育老師、美術老師……除了加強英語和計算機學習,李寶新還自學了簡筆畫,并在大二和大三時,順利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和計算機二級考試。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傅振邦、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陳鳴明、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劍、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周明勤、貴州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陽向東、茅臺集團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趙書躍、共
大學畢業后,李寶新帶著最初的夢想,來到距離縣城70多里的大興鎮澇枝小學教學點。澇枝小學位于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地處偏遠,不通公交。在學校校長安排下,李寶新接任了一年級新生的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同時兼帶著思想品德、生物,音樂等科目,算下來每周有20多節課。
李寶新的班里共有60多個學生,這些剛剛從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孩子,十分貪玩,加之有許多都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很少監管他們的學習狀況,班級的作業完成狀況十分不理想。
李寶新課余有時間就去家訪了解情況,這些只有六七歲的孩子雖然尚處懵懂,但卻十分懂事。從和他們的對話中,李寶新了解到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父母聚少離多,爺爺奶奶整天忙于農活,根本無暇顧及他們的學習,有時甚至還要承擔一些家務活。幾十歲的年齡差也讓祖孫之間交流吃力,孩子有了心事和委屈也不愿訴說。了解這些情況后,李寶新便犧牲每天中午的午休時間,為這些孩子輔導作業。
課余時間里,李寶新經常和學生一起做游戲,師生之間的氛圍很是融洽,他對每個學生的情況也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學生們也漸漸對他產生了信任和依賴。在人生的第一個教師節里,李寶新被評為“優秀教師”,在年終期末考核中,他又被評選為“先進個人”“優秀班主任”等。
主持人胡蝶采訪2017年受助生代表冀洪偉、邰勝英、萬可
李寶新的微信名叫“遠方”,只有24歲的他和所有年輕人一樣對遠方有著向往,卻因為最初的夢想甘愿留在偏遠山村為其他孩子的夢想加溫。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對學生滿篇錯別字的調侃和哭笑不得,也有為了讓學生輕松心情應對期末考試而給每個孩子都買了一支巧克力雪糕的“壯舉”,李寶新說老師和其他所有職業一樣都有苦有樂,有酸有甜,未來他也可能會出現職業倦怠,但想到自己的努力可以讓其他和自己一樣的貧困孩子因為知識改變命運,他就動力十足。
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曾經對“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進行評估,在對2012~2014年這三年6萬受助生進行抽樣調查后,研究團隊發現,這些來自農村經濟困難家庭的90后大學生,并沒有部分人想象的悲觀、消極心態,他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奮斗就會有收獲。
98.8%的受資助學生參加過至少一類公益行動,17.3%的學生參加過支教活動,有96%的學生表示將來會參與或繼續參與公益志愿服務活動、傳遞愛心。在自己“做夢”的時候曾有一雙溫柔的手幫助自己維持夢想的溫暖,他們也愿意在夢想達成時變成這雙手,守護更多的夢想。
與李寶新一樣,2016年從河海大學本科畢業的林芳倩報送為本校的研究生,以全國第十八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前往西藏拉薩江蘇實驗中學成為一名支教老師。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大學期間堅持做志愿服務的習慣來自于“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的感染,對“幫助”一詞有更為深刻的體驗,并希望付諸于行動,力所能及反哺社會。“家境貧困不能阻止一個人的發展、也不能阻礙一個人的決心。”林芳倩談及未來,眼睛流露的是信心與期待。
從幫扶到勵志 茅臺公益背后的精神哲理
威風鼓舞,龍騰盛世!加油加油,茅臺學子!發放儀式開場是地地道道貴州娃——全國青年舞蹈大賽金獎獲得者王金玉為茅臺學子帶來一曲振奮人心的鼓舞表演!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青團貴州省委向茅臺集團贈送錦旗。
這幾天,來自全國的300多名茅臺學子行程滿滿,除了參與“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脫貧攻堅計劃助學金發放儀式以外,還加入“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的茅臺學子暑期回家之旅活動,以“互聯網+公益+旅游+青年”的方式,讓同學們走進貴州、回到茅臺,體驗國酒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感受魅力茅臺。“我相信,通過這兩天的活動,同學們對國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對我們做公益慈善的癡心不改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袁仁國說。
發放儀式上,女高音歌唱家王麗達、知名電影演員劉勁以及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黨委書記李保芳分別向與會學生代表推薦了他們選擇的勵志詩篇和書籍,并當眾朗讀了其中的精彩片段。袁仁國推薦的是《細讀毛澤東詩詞》,李保芳推薦的是《致加西亞的信》。
袁仁國希望,通過閱讀毛澤東詩詞,能讓同學們體會到那種大氣磅礴的生命力量,以及雄偉壯闊的景象和豪放雄渾的意境。李保芳則期待同學們閱讀《致加西亞的信》,領悟書中倡導的那種偉大的精神:忠誠、敬業與勤奮。
“我知道,每人5000元的助學金,在你們人生道路中,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我相信,這筆錢在你們一生當中,會是一個值得收藏的記憶。”袁仁國在發放儀式上動情地說道。
從幫扶到勵志,茅臺助學金背后,是十二萬個有志青年成長的身影。首屆茅臺學子李寶新大學畢業后成了山東臨沂一所小學里最受歡迎的老師;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的馬橋藝放棄了到中央電視臺工作的機會,回鄉創辦了一家傳媒公司,用拍攝公益片的方式,為家鄉的繁榮作出自己的貢獻。
“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斗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這個故事關乎夢想、關乎勇氣、關乎堅忍。”袁仁國鼓勵現場的同學,“我堅信,你們每個人的未來,都會十分精彩,我們不僅在你們的起點為你們喝彩,更愿意在你們經歷了人生百味之后,聆聽你們的成長經歷。希望有一天,你們能再回到這里,向后來者提供你們的鼓勵與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