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魯爾”的辛酸史:工業重鎮德陽走過一條艱辛的發展道路
的確,在外界看來,德陽享有“工業重鎮”、“西部魯爾”等不少美譽,而鮮為人知的是,在這些美譽的背后,德陽卻有著自己難言的苦澀和辛酸。
責任編輯:夏英
的確,在外界看來,德陽享有“工業重鎮”、“西部魯爾”等不少美譽,而鮮為人知的是,在這些美譽的背后,德陽卻有著自己難言的苦澀和辛酸。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出于國防建設的需要,以中國第二重型機械廠、東方汽輪機廠等為代表的一批國有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紛紛西遷,到德陽安家落戶,這座昔日默默無聞的西部小城也由此走上了工業立市的道路。1994年12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更是親赴德陽,考察德陽工業企業“連續7年無虧損”的成功經驗。尤其是1998年2月,德陽東方電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600139)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德陽一時成為全國工業企業振興的典范。
然而好景不長。隨后,德陽開始實施“造大船”式的企業重組和改制方案,一些效益低下、員工眾多甚至瀕于破產的企業紛紛被兼并到其他優質企業中。以東方電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在1998年前后,該公司相繼在短時間內與德陽電纜廠、四川鼎天微電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實施兼并重組。由于“消化不良”,短短幾年之后,東方電工自身也陷入資不抵債、被迫重組的困境。到2004年,600139這個曾經讓德陽引以為豪的股票代碼,也早已花落別家,更名為“綿陽高新”。
而此時,德陽已經痛失良機。早在1996年,為配合國有企業的改制和重組,國務院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政策》,其核心內容是:允許一些負擔過重、資不抵債的國有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其所欠銀行貸款由商業銀行計提為呆賬予以核銷。
在四川省內,包括成都、內江、樂山、自貢、綿陽、攀枝花在內的6大城市都進入了試點城市,享受到了這一重大的政策優惠,并獲得了巨額的資金補貼。然而,作為工業重鎮的德陽,因為此前工業企業“連續7年無虧損”的業績表現,卻與這一政策失之交臂。
進入2000年后,國家不再按城市實施優惠政策,而是對軍工、紡織、煤炭三大行業實施優惠政策。而德陽因為二重、東汽等裝備制造企業已經實現軍轉民,又基本沒有紡織、煤炭企業,再次與這一政策無緣。
接連兩次痛失政策優惠使德陽吃了“啞巴虧”。而雪上加霜的是,自進入2000年前后,由于“造大船”政策的失敗,一大批企業開始陸續陷入困境。
迄今,包括德陽耐火材料廠、德陽毛紡廠、德陽通工汽車廠在內的十多家企業,已經耗掉了德陽市近5億元的財政收入。僅以德陽耐火材料廠為例,這個有著5000名員工的大廠,在多年的“休眠”中,不僅吃掉了德陽市1個億的財政收入,自身還背負著巨額的債務。其中,僅欠德陽市社保局的員工養老金,就已經超過3000萬元。這對德陽這個每年市本級財政可支配收入不足20億元的城市而言,無疑是沉重負擔。
從2003年起,德陽市開始嘗試以引入資產管理公司的模式重新啟動企業改制,眾多長期陷入困境的企業及其債務被德陽市政府統一“打包”,交給長城、信達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托管。以德陽市屬的國有礦廠金河磷礦為例,該礦此前所欠銀行的貸款高達2.17億元,在政府支付一筆補償后,金河磷礦自己僅僅支付了3150萬元 ,此后經過信達、長城兩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處置,金河磷礦終于成功得以從銀行的巨額債務中脫身。然而,因為銀行為此付出的貸款損失亦“不菲”,金河磷礦從此與銀行“結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