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意外火爆背后:我們怎么去關愛“慰安婦”
拍攝組和“慰安婦”幸存者們的關系就這么相處出來了,不是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關系,而是晚輩與奶奶的關系。
責任編輯:劉斌 何海寧
2017年8月16日,湖北武漢,導演郭柯現身武漢百麗宮影城宣傳“慰安婦”題材記錄電影《二十二》。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我們怎么去關愛‘慰安婦’” ,<二十二>意外火爆背后》)
拍攝組和“慰安婦”幸存者們的關系就這么相處出來了,不是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關系,而是晚輩與奶奶的關系。因為有敬意,所以有顧忌。老人們說多少,他們就拍多少。老人們不愿意回憶被日軍抓走后的細節,那就不問了,不拍了。
看過《二十二》的人們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現在還能為老人們做什么?我們怎么去關愛“慰安婦”幸存者?“物質生活上基本能夠滿足了,更多還是從內心尊重她們。”蘇智良的建議聽起來有些無奈,“可以給老人寫寫信吧”。
2017年8月19日晚上7點,中國幸存“慰安婦”生活現狀紀錄電影《二十二》的票房突破了1億元,成為內地首部票房破億的紀錄片。
上映之前,對于這部投入成本僅300萬元的“冷門”題材紀錄片,沒有人預計到市場會買賬。如果沒有“慰安婦”這個標簽,《二十二》里記錄的只是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最日常的生活,她們在家門口發呆,在炕上吃藥,喂貓、曬太陽,和普通老奶奶的生活沒有什么不一樣。
“我不想講曾經人們如何死去,我只想聊聊后來人們是怎么活下來的。”紀錄片導演郭柯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本來打算,將收益全部捐贈給支持影片拍攝的上海師范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當時想的是能把成本拿回來,再有個二三十萬就差不多了?,F在看來,數目會超出很多很多”。
《二十二》的意外走紅掀起一波對“慰安婦”議題的關注高潮。眾聲喧嘩中,研究“慰安婦”問題、援助“慰安婦”幸存者20年的上海師范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既欣慰,又失落。
在蘇智良看來,如果在十年前,全國確認身份的“慰安婦”幸存者還有一百多位。十年間她們紛紛逝去,如今只剩下14位老人活在人世(《二十二》里面拍攝的只剩下8個,但電影開拍后又發現了6個,編者注),“這樣一個高潮來得晚了一點”。
開拍
“只有一種拍法,就是平淡記錄。”
《二十二》是以電影開拍時活著的“慰安婦”幸存者的數量命名的。影片拍攝過程中,郭柯一直在做減法:克制表達、消解情緒、平衡功利心。但郭柯承認,最開始將鏡頭對準“慰安婦”幸存者是有功利心的。
2012年,做了十年副導演的郭柯看到一則新聞,講的是“慰安婦”幸存者韋紹蘭和她中日混血兒子羅善學的故事。這則新聞對他觸動很大,“慰安婦”幸存者群體有社會探討價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