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剪輯師廖慶松談“慰安婦”:“你應該很認真地看她們的神情”
我覺得,不應該用紀錄片的形式去看這些婆婆,要用一種比較深情的眼光。所以我就讓老奶奶講話的畫面一直流淌,你應該看著她們說話的神情,很認真地看著她們。
責任編輯:劉斌 實習生 席莉莉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二十二>剪輯師廖慶松談“慰安婦”“你應該很認真地看她們的神情” 》)
我覺得,不應該用紀錄片的形式去看這些婆婆,要用一種比較深情的眼光。所以我就讓老奶奶講話的畫面一直流淌,你應該看著她們說話的神情,很認真地看著她們。
2014年7月,紀錄電影《二十二》的導演郭柯在山西拍攝當地最后一位“慰安婦”幸存者時,就預感到了后期的困難:“當時想象著,如果能找到一位很有情懷的剪輯師就完美了。”
在歷時數月的初剪完成后,郭柯找到臺灣著名剪輯師廖慶松,請他操刀做《二十二》的精剪工作。廖慶松被譽為“臺灣新電影保姆”和中國詩化抒情剪輯大師,從1970年代開始,他幾乎和臺灣每一位重要的導演都合作過,幾乎包辦了侯孝賢所有電影的剪輯。
精剪完成后,郭柯感慨,廖慶松化解了影片中原有的壓力,“每一個剪接點都透露著深深的情感”。2017年8月21日,《二十二》在院線公映一周后,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廖慶松,請他講述與影片的緣分。
這些老人就好像即將凋零的花
2015年初,郭柯導演傳了《三十二》以及《二十二》的初剪給我看,邀請我給《二十二》做精剪。我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