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自愿留下來繼續治療的嗎?”寫個游戲,玩玩現實
對于遭受電擊治療的許多孩子來說,據此改編游戲是最有力的反擊——他們當初正是因為玩游戲,被家長送去治療網癮的。
責任編輯:李宏宇 朱曉佳 實習生 陳瑞迪 來雨桐
游戲《真實幻象》里,因為裸貸自殺的女大學生肖樺生前與父母的合影。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6日《南方周末》)
對于遭受電擊治療的許多孩子來說,據此改編游戲是最有力的反擊——他們當初正是因為玩游戲,被家長送去治療網癮的。
電光噼啪閃過,你被綁在13號治療室,太陽穴疼得灼心。“知道錯了嗎?”一個穿白大褂的中年男人問。
大家叫他楊教授,網戒中心的負責人。你被家人送到這里治療“網癮”,正在遭受電擊(楊教授所謂的“行為矯正治療”)。
剛才劉醫生讓大家寫日志,你寫的是《網戒中心,遲早要完》:“在這里呆了六個月,我受盡折磨……”
電擊后,重寫日志,你從系統提供的三個題目里選擇了《告別網癮,早日出院》,寫完后信心滿滿地交給劉醫生。“早日出院?”劉醫生眉毛一挑,面無表情地說,“安排治療。”
再次電擊。
你又寫了第三篇日志《告別網癮,重塑自我》:“是楊叔讓我重獲新生……”日志過關了,折磨你的日子還在繼續。
還好,這些只是游戲《籬笆莊秘聞》里的劇情。
劇情改編自真實事件?,F實中的楊教授,也以電擊等極端方式“治療”網癮,2009年曾受到央視等媒體的輪番報道和質疑。2016年8月,游戲作者貓耳朵看到一篇兩萬字長文,那是一位網友自述在網戒中心的經歷。貓耳朵這才知道,七年來,楊教授的電擊治療從未停止。
游戲圈炸開了鍋,討論這件事可以改編成什么游戲。對遭受電擊治療的許多孩子來說,據此改編游戲是最有力的反擊——他們當初正是因為玩游戲,被家長送去治療網癮的。
一個月后,貓耳朵的改編游戲上線了,她將之命名為“籬笆莊秘聞”,而不是“逃離網戒所”。“游戲雖然取材于現實,但也經過了藝術加工,”貓耳朵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它想說的很多,并不單純是講逃離網戒所。”
這是目前同類題材最成功的游戲改編。2017年7月,《籬笆莊秘聞》將登陸英語世界。在世界最大的數字游戲販售平臺Steam的候選游戲社區“青睞之光”,這款中國游戲憑一則中文版預告片和英文簡介贏得了眾多游戲迷的選票,成功入選。
“我喜歡這個,它來自一個真實的事件。”一位巴西女網友留言。多位資深游戲作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實題材游戲在英語世界并不多見。如果這位巴西網友會中文,她還能在中國的游戲網站上體驗校園霸凌、大學生裸貸、兒童拐賣和職業乞丐等虛擬現實。
猝不及防,錢沒了
文小樓創作現實題材游戲《真實幻象》,源自一個意外發現。
當時,她已經做了幾款高人氣游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