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一條人與自然的情感鏈北京“海綿社區”試驗
社區是城市最小的細胞,它的好壞決定一個城市的健康與否。如果一個灰色的社區變綠了,那周圍的社區也就離變綠不遠了。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莊徐英
在蓋婭花園,廢舊的馬桶變身盆栽,開始第二次生命。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6日《南方周天》)
社區是城市最小的細胞,它的好壞決定一個城市的健康與否。如果一個灰色的社區變綠了,那周圍的社區也就離變綠不遠了。
從小區樓下四十平方米的海綿花園到營建一座海綿城市,一個景觀設計師的社區生態試驗能否推而廣之?
純木步道、碎石路面、環繞雨棚的雨水收集管、遍布四周的花草、蜜蜂在木墻做窩……在北京北三環馬甸橋華展國際公寓小區A座樓下的“蓋婭生態花園”(下稱“蓋婭花園”)里,40平米的“迷你”庭院落成已有一年。
一年里,蓋婭花園經歷了數次暴雨沖刷,都沒有變成澤國——積水全部下滲,雨棚上的收集管則為花園里的生態系統提供充沛的水源。
2017年6月23日,北京再度“黑云壓城”,蓋婭花園項目的主持人、“自然之友”蓋婭設計工作室創始人高健卻很淡定。他和小區內外600名志愿者共同營建的這片小天地,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海綿花園”。
“我們要去擁抱雨水”
2014年6月,“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落成伊始,高健和環保小伙伴們的辦公地點搬到了北京馬甸橋華展國際公寓社區一棟公寓的一層。高健說,“蓋婭”二字取自古希臘神話,意為大地之神、眾神之母,他希望借此傳達融入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
然而,展現在高健眼前的“庭院”卻和想象相去甚遠:被水泥板牢牢覆蓋住的空地寸草不生,“連一只小螞蟻都沒有,毫無生機可言。”除了沒有生機,朝西的水泥庭院在夏天一經日曬,溫度陡然升高。如果偶遇大雨,水泥地面阻斷了雨水下滲,雨滴奔流著沖向窨井,如果遇到污水外溢則形成新的積水。
改建,勢在必行。高健給他設計的蓋婭花園定下目標:在四十平方米的院落里重新建立完整的生態循環,充分融入自然,而非靠外界人工的額外力量去維持系統的正常運轉。
他在蓋婭自然教育公號發布信息,召集社區內有相同想法的伙伴們一起構思方案,建議側重雨水收集、廢物利用、生態種植和空間利用等幾方面來展開設計。
水,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每年北京有10億立方米的降雨量,集中在6、7、8三個月,白白流走太可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