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分立七載,誰當江湖“宗師”辣條定國標,南北起紛爭
將饃掰成兩半,一包辣條盡數倒入兩塊白饃間,一口下去吃得很香——這是辣條在北方的典型吃法。而在南方,辣條更像是湖南人的“薯片”:逛街吃,看電視吃,外籍教師在教室里吃辣條的照片,讓辣條在互聯網也火了一把。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潘秋杏 李丹婧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6日《南方周末》)
“他們(河南)做的標準我們不認。湖南作為辣條的重要生產基地,全國性標準理應征求湖南的意見。”
“湖南是想唱反調,才一直抱著擠壓糕點不放。”
無論“南派”“北派”,辣條商人們大多是平江人,在發展產業上的共同利益顯而易見。事實上,南北兩派早有意達成和解。
將饃掰成兩半,一包辣條盡數倒入兩塊白饃間,一口下去吃得很香——這是辣條在北方的典型吃法。而在南方,辣條更像是湖南人的“薯片”:逛街吃,看電視吃,外籍教師在教室里吃辣條的照片,讓辣條在互聯網也火了一把。
兩種吃法的背后,是辣條食品安全管理上“南派”與“北派”的分立。
“南派”主要在辣條發源地湖南平江縣,“北派”則集中在辣條生產重地河南鄭州。前者生產的辣條叫“擠壓式糕點”;后者則稱為“調味面制品”,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要求,屬于“方便食品”。
全國范圍內,安徽、廣東、湖北等省的企業一度認為辣條屬于前者,而北方地區大多沿用后者標準——從食品管理角度,你在河南和湖南吃的辣條,其實是兩種“食品”。而此前,兩地都分別對自定義的歸類出臺了地方標準,最大差異在添加劑適用。
現在,“南北分立”的辣條標準有望統一。2016年底,國家食藥監總局提出“調味面制品”行業國家標準立項,標準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和河南、安徽、重慶食品檢驗部門牽頭制定,鄭州市平江商會參與。按照時間表,2017年10月國家標準將正式完成送審。
“過去我們一直很被動。”河南津津友味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艾成輝相信,國標制成后,南北標準不統一帶來的異地監管困境,將有望得到修正。
新食安法第29條規定,對地方特色食品,國標制定后,地方標準即行廢止。也就是說,一旦辣條國標獲批,在南方使用超過十年的擠壓式糕點標準將作廢——執法部門上門抽查,依據的將是調味面制品標準。
對此湖南的企業并不服氣。湖南玉峰食品董事長張玉東說,國標制定單位至今仍沒到辣條發源地平江調研。“牽頭單位如果不懂擠壓糕點的歷史、工藝,要做成一個不僅代表北方、也能代表南方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是值得懷疑的。”
河南工業大學糧油食品學院教授張國治參與了河南的國標制定專家調研,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以調味面制品為未來辣條監管方向,已近乎板上釘釘。
北派“不專業”?南派“唱反調”?
“湖南省食藥局不可能不參加。”艾成輝記得,在媒體報道之前,河南牽頭的辣條國標已做了多年,“在權威數據幫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