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復興需彰顯個體價值

諸子百家的時代,是中華文化最輝煌燦爛的時期之一。其形成的各門各派思想,尤其是儒、道、法等流派,不僅深刻影響了華夏的治理秩序,也與后來的佛教思想一起,構成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底色。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程雅云

2016年11月16日,湖北武漢,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港臺新儒家代表牟宗三的弟子李明輝在武漢作題為“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具有價值意涵”的講座。李明輝先生學術研究方向以儒家哲學、康德哲學和倫理學為主,著有《儒家與康德》《儒學與現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等書。他引起了一場關于“大陸新儒家”的論戰。(東方IC/圖)

諸子百家的時代,是中華文化最輝煌燦爛的時期之一。其形成的各門各派思想,尤其是儒、道、法等流派,不僅深刻影響了華夏的治理秩序,也與后來的佛教思想一起,構成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底色。

現代有現代的形勢和挑戰,自洋務運動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波改革開放,最近這波起自1978年,使中國在經濟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全球矚目的進展。接下來,社會與文化建設、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會占據更重要的位置。正是在此背景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21世紀的文化復興,必然不是全然的復古,而是要汲取傳統的精義,與不同文明相互對話,回應建立現代的心靈與治理秩序等基本問題。文化的復興也肯定不會只有一個思想流派,而是儒、釋、道、法、墨等的全面發展。真正的文化復興,必然要求一種百花齊放的格局,是全方位的思想和實踐呈現,需要真正地有解放思想的大環境,需要良性的相互交鋒。

我們期待中國的文化復興,本文是其中的一種觀點,歡迎不同觀點。

儒家的仁愛觀念,除了差等之愛以外,還有一體之仁,差等之愛和一體之仁的適用領域是不同的:差等之愛適用于私域(private sphere),一體之仁適用于公域(public sphere)。

面對目前的情勢,儒家自由取向者應當申明這樣幾個方面的基本主張:(1)拒絕忽視個體權益的那種國家主義;(2)彰顯個體主義;(3)承認現代治理文明價值。

由李明輝引起的關于“大陸新儒家”的論戰,我本人也參與了,指出“‘大陸新儒家’是一個有待界定的概念&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