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死的大象——斗獸場和古羅馬廣場
古羅馬廣場又稱古羅馬市場, 亦有“ 露天博物館 ”之稱,是羅馬城的核心,位于帕拉提諾山、奎里納爾山(Quirina)和坎皮多利奧山(Capitole)之間。原為沼澤地帶,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經過多年的排水和改良工程,成為市場和集會之地,后來隨著帝國的繁榮昌盛,所有反映城市的、宗教以及政治生活的建筑物開始在廣場上積聚起來。貴族住宅、商店、廟宇、宮殿、法庭、凱旋門等被商人、政治家和皇帝爭先恐后地建筑于這塊區域上,廣場成為古羅馬帝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活動中心。
The Architectural Meanings of Foro Romano & Colosseo
這座建于公 元80年能容納5-8萬人的大角斗場平面呈橢圓形,長軸和短軸分別為188和156米,中央“表演區”長和短軸為86和54米。觀眾席大約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讓人不禁聯想起拍攝于2000年的電影《角斗士》(Gladiator)里的場景。歷經兩千年的風吹雨打,已是斷垣殘壁,千瘡百孔,卻如同瘦死的大象,依然是龐然大物,依稀可見其昔日的宏大氣勢。
在建筑材料里,其基礎的混凝土用火山石為骨料,墻用凝灰巖為骨料,而拱頂的骨料為浮石。墩子和外墻面襯砌一層灰華石,柱子、樓梯、座位等用大理石飾面。
角斗場的立面高48.5米,分為四層,下面三層各80間券拱式,共80個拱門,每一拱門入口皆標有數字,可以讓5萬觀眾于10分鐘內進入劇場內坐定。第四層為實墻,立面不分主次,其虛實、明暗、方圓等對比強烈,又兼橢圓形外輪廓,故整座建筑光影變化效果豐富,周圍一色,顯得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