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生只能讀一種書,就讀《語文》吧

馬英九今日發文,回憶與母親一起誦讀古文的往事,認為刪減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在開時代的倒車。

最近,古文怎么了?

大陸飆升。

臺灣飆降,馬英九都發飆了。

馬英九今日發文,回憶與母親一起誦讀古文的往事,認為刪減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在開時代的倒車。

馬英九臉書小作文

(資料圖/圖)

古文與慈母

三年前五月,媽媽以94歲高齡辭世。住院期間,我幾乎每天探病,陪她聊天,回憶母子結緣64年的溫馨點滴。

民國46年,媽媽在剛成立的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找到一份統計專員的工作,只身離開臺北的家赴桃園龍潭就職。我當時不到七歲,很黏媽媽,爸爸就要我就跟她一起去,陪她住在單身宿舍,并轉學到三坑小學(今石門小學)二年級就讀,每兩周回臺北一次。

那時臺灣還沒有電視,更沒有計算機,在家只能聽收音機的廣播與籃球轉播。媽媽每晚教我讀古文,從春秋的「鄭伯克段于鄢」,到唐文的「桃花源記」、「滕王閣序」、加上唐詩三百首。先講解,再朗讀背誦,最后抄寫一遍。

那年媽媽37歲,我7歲。一個年輕的媽媽,白天上班,晚上燈下課子,單身宿舍不時傳出讀書聲,這段往事的圖像記憶,令人終生難忘。

三年前我去探病時,想到這段經過,就提議跟媽媽比賽背誦「桃花源記」。媽媽立刻說好,兩人開始從「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背起。媽媽背得又快又好,我有時還得靠她提詞,結果當然是媽媽贏了。她笑得開懷,彷佛回到當年燈下課子的場景,暫時忘卻身上的苦痛。我想,這是媽媽過世前最開心的事。

我的爸爸媽媽,小時候都先讀過幾年私塾才進小學,國學底子不錯,書法也好。媽媽要我背誦古文,爸爸要我從小練寫毛筆字,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家庭教育的重要傳承,也讓我一生受用不盡。

古文與詩詞,就是中華文化最寶貴的資產,誠如余老所言,「文言文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當大陸、港澳、星馬乃至世界各地,都在重視中華文史的今天,我們反而要減少文言文的比例,難道要開時代的倒車嗎?

臺灣古文卷子樂死個人

陸、港、臺三地,大陸叫“語文”、香港叫“中國語文”、臺灣叫“國文”。(資料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