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重建,不妨把地圖交給人民
地圖以往是官署的權力,后來成為企業做生意的利器,但社會面臨沖擊的時刻,將會是人民團結自救的工具。網絡不是一切,卻可能是帶來變革的機會之窗。
責任編輯:蔡軍劍
震災后,溫家寶總理在數小時內親臨災區,獲得各界好評。但有位網友在電視上看到,溫總理勘災飛機的桌上,擺著的仍然是一般地圖。這位學遙測的網友不無遺憾地說,如果制度有點彈性,就可以爭取寶貴的時間,讓學地質出身的總理可以分析災情懂,調兵遣將[1]。
用什么地圖救災也許是很細枝末節的事情,但細節決定質量。我們都知道在目前的災區現場,精密的地圖不如重機械重要,而網絡不如一箱清水來得實用。但就像戰爭一樣,后勤指參的質量與前線的拼搏一樣是致勝的關鍵,而地圖與網絡可能是未來災區重建的突破點。
平心而論,這場30年罕見的大災難,是對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成績的總盤點。其中包含政府應變與處理的能力,社會的人道精神與公民素質,還有應用技術解決問題的知識能量。而這也是一場發生在網絡時代與全球視野前的災變,響應災變的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讓新技術與新思維服務于災區重建。
一個真實的情形是:至少半年內,只有少數人可以進入災區并有助于重建。那大多數公眾要如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