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德工匠相遇
中德在工業領域各有所長,高度互補。當前,“中國制造2025”正與“工業4.0”實現對接。中德兩國間的技術轉讓,正是兩種“工匠精神”的融合。
責任編輯:曹海東
“中國制造2025”正與“工業4.0”實現對接。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31日《南方周末》)
中德在工業領域各有所長,高度互補。當前,“中國制造2025”正與“工業4.0”實現對接。中德兩國間的技術轉讓,正是兩種“工匠精神”的融合。
“利潤是國內的兩三倍”
2017年8月起,中歐班列由每周“六去六回”升級為每日常態化開行,滿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的列車在中德之間來回穿梭。
“平均每天可以發送三車皮(集裝箱)眼鏡盒,發往德國漢堡后利潤就是國內的兩三倍。”在中歐國際班列廈門集貨中心,晉江商人劉輝煌正在履行出關的各項手續。
德國漢堡是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今年G20峰會在漢堡召開期間,南方周末記者到漢堡港采訪時了解到,中德商品貿易的一半和中歐貿易的三分之一均通過漢堡港。
中德兩國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兩端,是亞歐兩大經濟體和增長極。德國在歐洲范圍內率先提出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并積極參與其中。
數據顯示,當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