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災后重建不違當地人意志”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研究所教授劉可強談災后重建
從村子可以看到某個山峰,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如果遷去別的地方,他們就失去基本的生活價值。即使面臨很嚴峻的生存困難,他們也堅持留下來。
責任編輯:朱又可
我是921地震兩個禮拜之后到災區現場的。政府災后很快組織重建,邀請包括臺大在內的很多學術團隊協助調查、研究。我們臺大建筑與城鄉研究所也受到政府邀請,去協助災民安置的工作。
南投地震類似四川地震,也是發生在山區,震后也是帶來很大的地形改變,比如形成堰塞湖,道路走形、損毀。我們去那里的調查重點是村落建筑物損壞的情況,看民眾有多少無家可歸、需要安置的。我們動員了研究所全部學生,把原本的實習計劃題目改成災后重建。
當時有很多學術機構,每個學校認領幾個區塊。我們認領了三個地方:一個是日月潭周邊地區,當時是震中附近;一個是南投縣的國姓鄉;還有一個是高山一點的泰雅族原住民部落。三個地方各有代表性。
高山族的第九個族群
日月潭在震前是觀光區,原住民部落邵族住在湖邊,很多年都是給觀光客提供音樂、舞蹈表演的族群。但是臺灣政府從來沒有把他們認定為一個族群,而是掛下另一族群下面。地震時,那里在震中附近,湖面跟周邊山脈崩塌嚴重。但也提供一個契機,邵族要求政府把土地還給他們,作為自治區;另外要求給他們一個獨立族群的名分。我們一開始到哪里就是要協助安置臨時住所。到第二三年的時候,我們就協助他們重新規劃土地,發展出自己的文化區。
當時他們人口傷亡并不多,因為他們住的都是平房或者兩三層樓。災后大概半年時間他們都是住帳篷,半年后開始有組合屋。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是住在組合屋里,因為他們要求政府把湖邊的土地還給他們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這些土地在地震之前,是國家保護領地,湖本身則是水利機關管理。這里有臺灣需要檢討的地方。臺灣的一些法令、規定不夠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