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雖好,還要有訓練才行”臺灣921地震社工救助借鏡
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里氏7.3級地震,臺灣人也是手忙腳亂,急忙尋找日本阪神地震的經驗。今天我們在一腔熱情援助震區的同時,也可以聽聽來自臺灣的一些意見。
責任編輯:朱又可
接受完南方周末的電話采訪,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馮燕匆匆趕去開會。她兼任董事長的臺灣“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兒盟”)受到上海市民政局邀請,將一起趕赴四川綿陽做失依兒童的扶助工作,她要和同仁商討計劃。這時候,她剛剛從柏林開會回來,到家只是放下行李。
20日,“兒盟”執行長帶領團隊里最有經驗、身心健康程度最好的社工作為第一梯隊飛去四川,評估災區的具體需求,以后每隔十天都會有另一梯隊前去替換。馮燕和留守同仁則會盡快募集所需物資。在此之前,他們已經考慮到災區兒童能否聽懂他們的臺式普通話,請上海民政局招募了講四川話的志愿者。另外,他們擔憂的是兩岸沒有直航,直接影響工作效率。他們已經在跟臺灣紅十字會聯系,看能否隨紅十字會的救援隊伍飛去四川。
緊張,卻有條不紊。這得益于1999年9月21日那場大地震。馮燕還記得,第一次遇到如此重大的突發災難,臺灣人也是手忙腳亂,急忙尋找日本阪神地震的經驗。今天,得知大陸也有眾多熱心人想為四川災區獻愛心,馮燕和其他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港臺專業人士,一致叮囑:“熱心雖好,但還是要有組織、有計劃、接受相關訓練才行。”
政府也成災民
第一周:生命救援
“一定要用四輪傳動的車。”這是當時所有進入災區的人的經驗之談。“兒盟”很快調來越野車,并請調挖土車。23日,他們的第一批社工到達災區。“我們進去災區時,‘慈濟’他們已經到了,而且還帶著救濟金到的。”佛教慈善團體“慈濟基金會”的反應速度之快讓馮燕嘆服,也讓臺灣的政府部門都自愧佛如。9月21日、22日兩天,慈濟就已經在災區發放緊急救助金一億六千萬臺幣,接受幫助的民眾有十二萬人次以上。
這時,當地的社會福利單位已經成為災民。臺灣的行政部門設置與大陸不同,臺灣的民政單位主要負責戶政、殯葬、宗教等管理,另有社會局、科負責社會福利事務。在臺中的一些鄉鎮,社會科只有很少幾個工作人員,地震之后能參與救援的人更少。
按照社工對自身角色的設定,通常是“政府主導,社工幫忙”,但是地震之后,當地政府部門都已成災民。他們立刻調整定位:“在政府還沒到達的地方,我們先代替他們幫助災民。”
“兒盟”到達后,與“慈濟”等團體同樣在建筑較為堅固的學校前設立服務點,兩個團體很快配對、分工合作。“慈濟”的志愿者們埋鍋造飯——除了軍方食物都軍方自己準備外,當時幾乎所有災民和參與救災的人群都吃過“慈濟”的便當。“我們都是自己帶著干糧過去的,但是那時候,能喝上一碗熱湯面,不知有多幸福。”馮燕說。
震后第六天進入災區的前臺北市民政局局長林正修卻顯得有些不知足:“慈濟一開始是煮齋菜,后來我們也要求他們做葷菜。”小細節卻有大學問。一方面,救災工作人員勞心勞力,吃不慣素食。另一方面,除了慈濟,有些災區還有其他機構提供便當,重復發放實在可惜。調度便當就成為當時的重頭戲,好在救災人員很快做出反應,指定一個機構每天調查災民要多少、消防局要多少、警察局要多少……要葷的還是素的,然后統一安排機構煮便當,統一發放。
這位救災經驗豐富的前公務員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急切地請媒體轉達他的建議:“進不去災區的心理輔導員可以多給災區的人發短信,每天至少兩三條,撫慰他們。少打電話,電話太占頻寬。”“大陸網友制作的救災地圖很棒。我想發起一個網絡地圖協助救災的計劃,MSN可以當成商討的平臺。”他看電視注意到“溫總理去哪里,媒體就跟到哪里,其實有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