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育促進法》,能否解除民校內憂外患

實行分類管理,一定程度解決了民辦教育的“外患”,即身份不明、定位不清、地位得不到保障,但更關鍵的是民辦學校的“內憂”,“內憂”即民辦學校的內部治理,規范辦學。

責任編輯:戴志勇

2017年1月11日,重慶,大足區季家鎮龍塘中心小學青坪村小教師李從書劃船接送學生。2007年,剛剛“民辦轉公辦”的李從書花1000多元買下第一條小木船后,他既當老師,也當船夫,每天都要花2個多小時接送孩子們上學、放學。(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27日《南方周末》)

實行分類管理,一定程度解決了民辦教育的“外患”,即身份不明、定位不清、地位得不到保障,但更關鍵的是民辦學校的“內憂”,“內憂”即民辦學校的內部治理,規范辦學。“內憂”不除,民辦學校即便表面風光,卻缺乏持續發展潛力,而且,公辦民辦不分、片面追求升學業績的違規招生辦學對地方教育發展非但沒有積極貢獻,反而制造教育亂象,破壞教育生態。

我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民辦教育促進法》),將于2017年9月1日起實施。各地為落實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啟動了有關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的制訂或修訂。比如,遼寧省教育廳就于近日向社會公開《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公開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民辦教育也面臨學校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發揮不充分,法人屬性、產權歸屬不清,內部治理體系不健全,辦學行為不規范,辦學水平不高,教師隊伍不穩定,平等地位、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等許多制約發展的問題和困難。”

解決“假民辦”問題

總體看來,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最大的變動,是對民辦教育實行分類管理—&mdash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