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友:我住在一樓半
像我這種人可能是住在一樓半的,所以做一點所謂文化、藝術?!獏乔逵?/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宏宇 朱曉佳 實習生 來雨桐 陳瑞迪
2014年,吳清友(左)與藝術家蔡國強在蔡國強作品《九級浪》布展現場。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20日《南方周末》)
弘一大師把人的生活分為三層。第一層住的人就是物質生活,名牌、精品、豪宅、飛機、珠寶等等;住在第二層的人,物質生活是生存的基礎必要,但是他不會太迷戀,他要有精神生活。
像我這種人可能是住在一樓半的,所以做一點所謂文化、藝術。
——吳清友
2017年7月18日,吳清友因病去世,享年68歲。一年多前在臺北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他曾說,自己在三十多歲創辦誠品書店,亦與對生死的思考有關。
2015年,蘇州的新門店開幕之前,誠品書店曾在網絡上預募會員,設計了三個問題,前兩個是:你為自己未來的書所起的書名是什么?你在書中希望人們記住的經典金句是什么?“鼓勵原創,但不排斥非原創金句”,數萬名讀者踴躍參加。
在臺北誠品行旅酒店,吳清友以極其欣賞的口吻讀起這些來稿中的精華。讀者Vennisa的書名是《以我欣賞的方式度年華》,“就算沒有掌聲,我依然自我欣賞。”讀者顧小月的書名是《一杯茶,一本書,就是一段人生》,她的注解是“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讀者灰灰的書名是《一棵開花的書》,金句是“永遠有愛,永遠有信念,永遠堅定”。讀者葉燕妮的書名《波瀾不驚,原來我是那縷陽光》,金句是“你笑,全世界都笑,你哭,只有你一個人在哭”。
“將來這些創作都會在我們書店的某些地方出現。誠品談的是集體創作,你不光是我的客人、消費者,我們更希望你來參與,有你的記憶在里面。”吳清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誠品24小時書店的概念就是“集體創作”出來的。讓所有讀者參與,把讀者的想法納入經營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