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琉璃色
記憶中的那抹琉璃色,無關傷感,只為留戀。偶一凝睇,璀璨的琉璃光中,依稀閃過藥師佛寶相莊嚴而又布滿慈悲的笑靨。
責任編輯:吳悠
2011年10月15日,臺灣名品博覽會展出的琉璃工藝品
在科學昌明到用人體骨灰合成鉆石的今天,古典的琉璃幾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論寶貴,它不如碧玉;論稀罕,遜于鉆石;論保值,難比金銀,唯一讓它勝出的是它那璀璨奪目、流光溢彩的華美。惜乎由于失去了價值的依托,此等華美竟成了十月小陽春時梨樹枝頭的那朵謊花,徒有春消息,卻無秋果實,人們只能在琉璃略顯尷尬的今世中回望它絢爛的前塵。
緣起:從西周到西域,莫衷一是
據考證,中國的琉璃萌芽于商代,西周時開始燒制?!赌绿熳觽鳌份d,“周穆王登采石之山,命民采石鑄以為器”,此“器”乃琉璃。古稱為璆琳、璢璃、璧流離、藥玉、水精、罐子玉等,乃現代玻璃的前生。
而關于琉璃的起源,眾說紛談,莫衷一是。有一種說法是在西周時,在冶煉青銅器的煙火蒸騰中,工匠們在剛出爐的青銅器邊上發現了半透明的鮮艷物質,便有意摸索制造此物的方法,并通過加工提煉,制造出了琉璃這一冶銅的副產品。由于對琉璃原材料的構成和燒成條件缺乏清晰的認知,當時的琉璃稀少而珍貴,比玉器更受皇室和貴族的尊寵。從陜西等西周墓出土的實物來看,西周時已有藍、白、綠、紫四色琉璃珠、琉璃管和琉璃貝,雖工藝粗糙,缺乏后世琉璃的璀璨之美,但從中仍可洞見先人的智慧。
而在距今5000余年的古埃及墓中,考古學家也發現了大量類似玻璃的材質,西方考古界稱之為費昂斯。經鑒定,發現這些費昂斯的材質與中國新疆出土的琉璃成分很接近,有人據此推斷,琉璃是經由古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入中土的。
《魏書·西戎傳》則從文字上助力了這一推斷:“大月氏國世祖時其國商人販京師,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琉璃,于是采礦山中,于京師鑄之。既成,光澤美于西方來者。詔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中國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
得名:兼剛強與溫柔,恰如西子
火里來、水里去的琉璃,交織著剛強與溫柔。不僅其本身的來歷眾說紛紜,就連“琉璃”之名,傳說也和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有關。
相傳公元前494年,越、吳兩國交戰,越國戰敗后被迫向吳國求降,范蠡陪越王勾踐到吳國為奴。表面臣服的勾踐逐漸贏得了夫差信任,三年后被吳王夫差赦免,和范蠡一起回國。勾踐臥薪嘗膽,一心要滅吳國。在暗中發展國力的同時,派范蠡、文種遍尋越國嬌娃,欲施美人計以亂吳宮。
范蠡在諸暨苧羅村江邊初見浣紗的西施時,對她一見傾心,西施也落花有意。范蠡當即送給西施一件燦若云錦的信物:“蠡”。
“蠡”為何物?
原來,范蠡為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